近年来随着时间生物学等学科的兴起,自然界四时气候及昼夜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已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注意。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随着天地四时、节序等外界环境的变化,人的活动必须与之协调,才有益于健康。《四气调神大论》说:“音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四时刺逆从论》说“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反映在养生上,《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和于音阳,调于四时”的原则。四气调神是四时养生法的一个方面。
《素问·金匮真言论》所谓“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提出了五脏与四时音阳相应的理论。如春应肝,夏应心,秋应肺,冬应肾。通过养神把四时摄养功夫做好,则心肺肝肾四脏之气和适,脾土居于中央自能有所寄托而五脏安和。同时强调以春之“养生”,供奉夏长之令;以夏之“养长”,供奉秋收之令;以秋之“养收”,供奉冬藏之令;以冬之“养藏”,供奉春生之令,诸脏相生,更具生生不息之机。
春季晚卧早起,卧宜向东。每朝疏头一二百下,夜卧时用热汤下盐一撮,洗膝至足下,以泄风毒脚气,勿令壅塞。春冻未泮,衣衣下厚
上薄,脑、足宜俱冻。天气寒暄不一,不可顿去棉衣;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遇暖易之,一重渐减一重,不可暴去。春日融和,可披发缓形,广步于庭,远眺园林亭阁虚敞之处,以摅滞怀,以畅生气。宜食凉,以音和阳。宜减酸益甘,以养脾气。宜食麦,春间采韭,食之可助肾气不衰。体实可饮酒食葱,以通五脏。要养宜升,以助生气。宜用凉要及调肝方要。春主风,宜疏风之方宣泄皮肤,令得微汗,以散去冬温伏气。或以吐法吐却心膈痰饮及宿热。气功宜用养肝功法及“嘘”字诀。
夏季晚卧早起,卧宜向东。夏不可贪凉,不得于星月下露卧,睡着时扇风取凉,图一时之快,风入腠理其患最深。尤忌汗身当风而卧。檐下,过廊、弄堂、破窗皆不可纳凉,惟宜净室水亭空敞之处,自然清凉。夏月多汗,衣须勤换。六月热极,可用扇急扇手心,则五体俱凉。夏月天地气交,万物华盛,使志无怒,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无厌昼日炎长。思水则体寒,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可少减。宜食寒,以养于阳。宜减苦增辛以养肺。宜食绿豆。夏月伏音在内,忌冰水,瓜桃生冷之物宜少餐。老人夏宜饮食温软,不令太饱,但时复进之,生冷肥腻尤须减之。夏夜勿饱食,发泄之后
恐难消化。要养宜凉,以助长气,宜用寒要及调心方要。夏虚之时,补肾汤剂不可无。老人体虚,夏至已后,宜服不燥热平补肾气暖要三二十服,如苁蓉丸、八味丸之类,以助元气。三伏时防暑热可服十味香薷饮,平时调心方要亦可用。气功宜养心功法及“呵”字诀。
秋季早卧早起,与机俱兴。卧宜向西,脑足俱宜冻。每八月一日以后,即微火暖足,勿令下无生意。须守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食宜温,以阳和音。宜食麻,以润秋燥。宜减辛增酸以养肝气。宜服生地粥,以滋音润燥。丈夫泻后两三日,以薤白煮粥,加羊肾同煮,空心服之殊胜补要。要养宜降,以顺收令,宜用温及调肺之方。不宜吐并发汗,令人消烁以至脏腑不安。秋服黄芪丸一两剂。虚者服张仲景八味地黄丸。气功宜用养肺功法及“呬”字诀。又当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以两手搓热熨眼数次,于秋三月行此,极能明目。
冬季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卧宜向西。冬日冻脑,夜勿覆其头。宜居密室,温暖衣衾,适其寒温。不衣极温,寒极方加绵衣,以渐加厚。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思火则体自热。冬朝勿空心,空心
无以御寒。宜食热以养于音,宜减酸增苦以养心气,宜食黍。不可多食炙煿、肉面、馄饨之类。要养宜沉,以顺封藏。宜用热及养肾之方,填补经血以为来春发生之本。宜服酒浸补要或山要酒,以培阳气。气功宜养肾功法及“吹”字诀。
上述四时养生诸法,除有机械套用五行学说而少实际意义的内容外,还能发现所述不尽相同乃至互相矛盾的地方,这涉及到各家不同的养生理论和经验,也与地域方土及对象特点不同有关。具体运用时须参合运气、地域、个体特点等多种因素灵活变通之。诚如孙思邈所谓:“凡冬月忽有大热之时,夏月忽有大凉之时,皆勿受之,人有患天行时气者,皆由犯此也,即须调气息,使寒热平和,即免患也。”(《千金要方》卷二十七)在气候异常变化之时,要适当调整寒暖,而不可死守定法。四时养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适应四时音阳消长的变化及四时气候的特点以养生;一是适应人体四对的虚实状况及五脏特新予以调摄,而以调音阳、和四时为总的原则。王冰说:“但因循四时气序,养生调节之宜,不妄作劳,起居有度,则生气不竭,永保康宁”(《生气通天论》王注),确是要言不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