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古代人一出手就是几块碎银?别被电视骗了,其实用银子很危险。
经常看影视剧的观众们对于古代流通货币的普遍认知就是白银了,有时候是几块细碎银子,也有的是元宝样的银子,甚至会一出手就几百两,但真正的历史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只是影视剧拍成这样了,为了更好地观众们看剧,夸大了实际。
古代老百姓哪里会拿出百八十两的白银?他们都比较贫穷,根本不会存储大笔的白银。另外白银并不是流通货币,若是老百姓拿着白银去买东西的话,恐怕店家也不会收,虽然白银是有价值的,但是难出手,而且还容易招来麻烦。
民间虽是这么个请况,但是明清时期的官府征收赋税的时候,经常是要收白银的,这可是让老百姓头疼的一件事,他们家里不会存放闲置的白银,当没有白银交给朝廷的时候,那么就会给百姓带来许多的麻烦。
众所周知,白银是一种矿产资源,但在广袤的中原上,却只有极少的银矿,中南地区几乎是没有,边境地区和西北地区请况又稍微好些,可这些地区并非由中原统治者控制管理,而是在当地少数民族的控制之下,又或者是在两军交战的地方,轻易不敢去挖矿。
要说中原地广物博,并非缺少银矿,而实在是当时的技术有限,根本没有发现在隐藏在地底下的银矿,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白银都被当作是稀缺物,俗话说得好,物以稀为贵,所以这银子的地位可以说是超越当时的金子了。
早些时候,是黄金和铜钱作为流通货币的,那要早到春秋战国时期了,商鞅为了让百姓关注变法,便以五十金作为赏赐,百姓只要将木头搬到北门就可以获得赏赐。其实普通老百姓还是用铜钱的比较多,在大多数的交易中,黄金只是辅助品,但全国各地造出来的铜钱因为当地的诸侯统治而样式重量是混乱的,所以在汉武帝的时候,就推行了货币改革,统一使用规定货币。
这种政策一直延续到南北朝时期,大家用的都是统一的货币,但这需要一致的统治,到了后来的各地军阀割据,铸币的时候便出现了岔子,许多大家族暗中铸币以谋私利,还制造了不合格的铜钱,全都是用大量的劣质金属掺杂的,甚至是残缺不全。可想而知,这样的铜钱流通到了社会中,会造成多么大的负面影响。
百姓们不愿意收这样的钱,可又无法反抗大家族的势力,所以每次经济交易的时候,百姓们都是苦不堪言,但也只能将铜币收下,可这些不合格的铜币在民间流通的时候,往往会贬值,这一里一外,都给百姓带来了不小的财产损失。
曹魏政权建立后,虽说对铜币政策做出了一些改善,但是仍然无法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铜币竟然可以被捏碎,这样的铜币已经失去了货币价值,所以统治者决定让粮食锦帛这些实际物品作为流通货币,可想而知,百姓生活的艰难。
隋朝建立后,天下再次统一,私自铸币被控制后,铜币重新被使用,质量有了保障,可已经不是原来的铜币了,样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习惯了交易谷物锦帛的百姓无法直接改变交易习惯,所以在民间,还是主要以粮食和布匹交易的,这些价值高于官方的铜钱。
直到唐朝,这种请况还是没有彻底改变,国家也只得承认粮食布匹的货币价值,当然这些和铜钱都是有着一定的交换比例,以确保铜钱能够流通,但铜钱的地位仍旧没有提升。唐玄宗还规定,进行田宅马匹交易的,还是先用各种锦帛作为交易,若是市价达到一千以上,那么就可以兼用铜钱了。
如此粮食锦帛在交易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宋朝也仍旧没有改善请况,还因为黄金有限,铜币使用不易,朝廷再次提升了粮食布匹的购买力,经常会将粮食布匹作为奖赏物,不过有时候还是用铜币交易更为方便些,所以铜币还是有使用价值的。可到了藩外,铜币并不是当地人的主要货币,白银和粮食布匹是当地的流通货币。
元明时期,用粮食布匹交易体系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了,朝廷征收赋税也不再是白银铜币为主,而是以粮食为主,偷税避税这种请况自古有之,即使换成粮食,百姓也可以想出“淋尖踢斛”的办法。这种请况多了,自然会引起朝廷的注意,隆庆皇帝改变了征税方法,不再是粮食为主,而是以白银为主,可白银不是稀缺物吗。为什么要选择白银作为货币呢?
其实在明朝的时候,白银在中原就不再是稀缺物了,因为戚继光等人打通了海上的贸易之路,此时世界上各国已经连通了,互相进行贸易往来,南美挖掘出来的白银经过各国交易来到了中国,如此白银成为了当时的流通货币,可百姓手中的白银仍然不多,大部分还是在贵族豪强的手中。
等到政策改变后,百姓们只能用手中的粮食铜币换做白银,这样才能缴纳赋税。可贵族豪强哪里会放过这个赚钱的机会,他们暗中抬高银价,百姓根本无法做这样的亏本买卖,所以后期民间百姓苦不堪言,造成了频繁的农民起义。
清朝也同样沿用这种不合理的政策,但若是逐渐改善也不错,可偏偏中后期政府腐败,尤其是慈禧太后大肆挥霍国库,导致国库空虚,百姓们手中的白银全都上交了国家,一无所有,只能流浪他乡。此外那段屈辱的黑暗历史导致中国的大批白银流出,面对政府的征收,百姓们还需要变卖家产,苦不堪言。所以后来的捻军起义和太平天国起义都得到了百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