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不杀勾践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常言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吴王夫差本有机会杀了越王勾践,却因为一时之念,结果最后反被杀。那么为何夫差不直接杀了勾践?其中的是非曲折也并非如历史书上所记载,战国竹简告诉你这一段历史的真相,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吴王夫差!
大抵的我们都知道正史里面是记载了吴王夫差不杀越王勾践,是因为献进谗言的佞臣吴太宰嚭,昏庸无能的君主吴王夫差,这两点原因致使勾践得以活命,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书上的夫差是如何的一个骄横跋扈、刚愎自用、昏庸无能的形象。
但我们也知道历史总是胜利者书写,所以对于这一点不敢有过多言语。
2008年,清华校友从境外拍卖,最后获得2388枚战国竹简,之后就捐赠给了清华大学,而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清华简”。对于“清华简”的问世,许多史学家对其考究得出一结论:这将极大地改变中国古史研究的面貌,其价值难以估计!
在2017年的时候,清华简研究团队发布了清华简的第七辑整理报告,而其中最重磅的事请就是有一篇文章名为《越公其事》,里面详细的记载了越王勾践兵败后十年过薪尝胆的事请。不过更令人震撼的事是《越公其事》中却记载了不少颠覆正史的历史,而那个骄横跋扈、刚愎自用、昏庸无能瞬间变成了一个谦卑恭谨、谨小慎微的吴王夫差形象。
《越公其事》记载:夫差不杀勾践,是因为有着不得已的请况,当年夫差兵围会稽山,勾践则是谴使文种求和。夫差见状,并没有立即做出决定,而是与伍子胥商量,觉得当年先王“天赐衷于吴”,因守不住而被驱逐回来,现在眼下形式不容乐观,我军伤亡也严重,加上离我们自己的国家路途遥远,后面的补给应该难以运送,反观勾践8000人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心态,如此对阵,由恐不妥,于是这才答应勾践的投降。
“吴王曰:‘今我道路修险,天命反侧,岂用可知?自得吾始践越地,以至于今,凡吴之善士将中半死矣。今彼新去其邦而笃,毋乃豕斗,吾于胡取八千人以会彼死?’申胥乃惧,许诺。”
其实对于这一段我们就可以看出,夫差分析的却是有道理,面对勾践的投降,权衡了利弊,毕竟战线拉的过长,补给成问题,再者双方都损失惨重,而不接受勾践投降,面对可能是那8000人殊死一战,比对之后,夫差没有完全必胜的把握,所以才答应勾践投降,这也算的上上之策。
而且夫差也并没有刚愎自用,而是凡事三思与伍子胥商量,也并没有爆发什么言语冲突,反而是一团和气:“申胥乃惧,许诺”。
再者夫差也没有过嚣张跋扈,反而有一副仁义之君的态度,面对勾践臣服之请后,夫差“孤所得罪,无良边人,称尤怨恶,交构吴越”、“孤用愿见越公,余弃恶周好,以徼求上下吉祥”,反而是一副谦卑致辞,可谓是仁义之至,不仅没有胜利者的威严言词,反却想失败者的求和一般。这让人不得不觉得夫差是一位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