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从陶符开始,到了战国时期,已经是具有着十分成熟的文字系统了,我们现在都认为,中国现行的文字是在秦始皇的手中完成的统一,实则不然。
文字的第一次统一和秦朝并没有关系,因为它的时间还要追溯到商朝时期。
商朝时,人们通过在龟壳上进行烧炙,得到了一些蜿蜒走折的裂纹,这种裂纹在人们眼里是有特殊意义的,被认为是上天给予的启示,但是如何理解壳纹的含义,就必须依靠专业的人给解读出来。
这些烧炙的龟纹,每一次都有所不同,因此就需要在每一个龟壳上刻凿上它的含义,这些被刻凿上去的符号,是商朝人从众多已有符号的总结和提炼中,发明的一套符号系统,并且每一个符号都有一个独特又统一的文义,这套文字系统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第一次统一,从这之后,任何的文字变动,也不过是不同时间段的演化而已。从甲骨文到秦朝,中间已经演化成了金文和大篆,不过金文只是文字载体的不同:从龟壳到青铜器的区别。
大篆则是文字的一次的大规模改动,为什么要进行改动呢?前面说了,甲骨文只是统一了字意,但对于字形却没有更高的审美要求,后来周朝建立后,认为官方的文字一定要美观,于是出现了大篆。
到了秦始皇的时代,社会上有三种字体,分别是:大篆,小篆和隶书。
大篆虽然字体优美,但是书写太过繁琐,因此它的简化体“小篆”就问世了,而小篆虽然比起大篆的确要省事一些,但在下层官吏看来,还是有些太过复杂,于是更洒TUO一些的隶书也就问世了。
所以说:从陶体到隶书,秦始皇统一前到中国,根本就只有一种文字系统而已,既然是一种系统,那么彼此的差异,就不会有太大的差异。
七国的文字,肯定有不尽相同的,但其中字与字的差别,绝对不会有天壤之别,所谓秦朝的“书同文”,并不是秦始皇要求全天下的文字要用秦国的一种代替其他的六种,而是要求所有的办公文字要用“小篆”书写,让小篆成为秦朝的政府认定文字,这才是“书同文”的原意。
至于民间用什么字体,秦始皇没有那么多的经力去管,也没有必要去管,毕竟七国的文字,基本都是相同的。
《说文解字》中,收录了将近九千多个汉字,这其中根据许慎的考据和收集,秦始皇统一六国前,七个国家书写不同的文字仅仅只有四百多个,只占据了全部文字的不到百分之五。
并且这四百多个文字,他们的不同之处,也只是多一笔画或者少一笔画而已,真正达到一个字有不同写法的,加起来还不到五十个。
至于七个国家七种写法的文字,更是一个都没有,最多也只有三种写法,这种字更是凤MAO麟角,只有区区六个。
秦始皇统一前,七国的文字真的没有人们所想象的那么具有差异新。
文字的流变和演化,并不是一个帝王所能左右的,就算没有秦朝,中国的文字也不会演化到南不识北,东不认西的地步,毕竟我们民族的文字,都是从甲骨文那里一脉相承的。
秦之后的汉朝,一样觉得小篆也挺复杂,于是出现了更为简化的汉隶作为官方文字,再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都是文字自我社会新的演化。
但是不论千变万化,汉字内在的魂还是传承着中国上千年的文化气韵,已经成为了华夏文明独有的宝藏,任何一个中国人,都能在文字的汉韵中,和千年前的祖先进行心灵相通的对话,我们不用怀疑文字的传承,也不需要做保守的复古派,只要我们知道,不论是什么样的演变,都是每一时代的中国人对文明留下的独特烙印,就已经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