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这个词,大家可以说是耳熟能详。其初衷大多是皇帝不放心,亲临一线以提高胜算。但也有如小说家言神雕大侠拍死蒙哥汗那样,皇帝一人被狙杀,全军立马不战而乱的反面例子。那么现实中皇帝御驾亲征,到底胜率如何、影响如何呢?
御驾亲征,大概分这么四个类型。
其一是创业型亲征。例如汉高帝灭西楚,光武帝翦灭群雄,三国曹草赤壁、汉中、合肥诸战,刘备汉中、夷陵诸战,孙权历次合肥之战,刘裕二次北伐,魏道武帝、太武帝开国诸战,高欢宇文泰五次互殴,周武帝二次灭齐,五代梁太祖攻河东河北,唐庄宗灭梁,周世宗攻北汉、攻辽、攻南唐,宋太祖攻北汉,辽耶律阿保机侵幽州,耶律德光灭晋,萧太后携辽帝南征澶州,西夏李元昊攻宋,元成吉思汗伐西夏,蒙哥汗攻南宋,努尔哈赤兼并满洲,皇太极入关与松锦会战等。
其二是扩张型亲征。诸如汉高帝平英布、陈豨,三国曹丕南征,苻坚淝水之战,魏孝文帝南征,北齐文宣帝北击柔然,北周武帝亲征突厥,隋炀帝亲征吐谷浑、突厥、高丽,唐太宗亲征高丽,宋太宗灭北汉、攻辽,金海陵王南侵,明成祖北征蒙古,清康熙亲征葛尔丹等。
其三是被迫应战型亲征。三国魏明帝镇长安反击诸葛亮,前赵刘曜反击石勒,冉闵杀胡后迎战前燕,慕容垂为报仇奇袭北魏平城,南燕慕容超迎战东晋,东魏高澄亲征围颍川,北齐后主援晋州,五代后晋出帝反击辽国等。
其四是战争发烧友式亲征。这类亲征不太多见,集中爆发在明朝,一则明英宗土木堡之变,二则明武宗偷出宣化战蒙古。
以上梳理难免挂一漏万,然而即使着眼于这样一个粗疏的总结,我们也会发现一个令人惊讶的事实:不论哪一种御驾亲征,都有相当比例的皇帝要么被杀、要么气死、要么被活捉,或者一败涂地名声扫地,或者引爆矛盾国家崩溃。皇帝亲征,没有几个不想打赢的,为何却是这番结果?原因不外这几个方面:皇帝亲临一线,前线将领束手束脚。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成功率要高过外行指导内行。
皇帝亲征,不乏职业军人出身的宋武帝刘裕、宋太祖赵匡胤,他们有丰富的一线战斗经验,又有通视全国全军的战略视野,亲自带队出征胜率自然极高。实际上皇帝到了一线,他的身份就从一国领袖自动降格为一军统帅,最急需的素质是指挥作战的实际经验,而非运谋紫宸的帝王政术。偏偏有些皇帝堪不偷这一关,舍长而用短,到了战场就把批股露了出来。比如隋炀帝第一次征高丽之战。
隋炀帝自以为“高丽之众不能当我一郡”,征高丽将会是一场有征无战的战斗,故而他事事政治先行,命令诸军不得擅自行动,要前后照应、左右协同,把中华帝国的谱摆足。又下令对高丽实行征抚并举,如果高丽人愿降就停止进攻。诸军大将明知这种打法不对,也没人敢提出异见。于是老老实实按部就班的行军,光是大军出发就用了四十多天,完全丧失了主动权。到了逐城进攻时,高丽人一旦撑不住,便遣使请降。隋军大将不敢自专,一见敌人请降便飞报请炀帝决断。使者一来一回间,高丽人又做好防守准备,如此往复,隋军空耗兵力徒劳无功。高丽人的做法虽然近似流氓无赖,但战场上谁和你讲道理,你既然犯傻在先,就没法怪别人耍流氓。
炀帝还犯了军中大忌,给每路大军配一名慰抚使,该使专管招降高丽人,不受本路大将节制,造成了一军二主、令出多门的局面。高丽人派其丞相乙支文德以洽谈投降的名义来探听虚实,此人是高丽头号重臣,大将于仲文本想将其扣留,不料慰抚使生恐背负阻挠招降的罪名,把乙支文德放走,白白放过一个削弱敌方实力的好机会。
在炀帝的胡折腾之下,隋军诸将集体哑火,在互相掣肘、观望不进与空劳兵力中被高丽人拖垮,一百多万人的隋军被击溃。平心而论,招徕远人以威服万国,放到国家政治决策层面是没错的。错的是隋炀帝没有认清自己从皇帝变为前线统帅的事实,把政治决策就地当成作战方略指导军队,相当于用勺子吃面条、用筷子喝汤,把诸将弄的有劲使不出,焉有不败之理?
皇帝出事极易引发“骨牌效应”
一支军队的统帅被擒或战死,最坏的结果也不过军队覆没。但如果统帅是皇帝,影响就立即以几何倍数放大,形成一连串不良反应。前赵皇帝刘曜为粉碎后赵的攻势,率军亲征洛阳。这位胡人老哥生新好饮,少年时就以能剧饮闻后,老来弥甚。结果醉酒出阵,重伤被擒。五胡十六国初期政权和军队组织形式都十分简单,其运行全靠皇帝或统帅本人维系,刘曜一被擒,本来尚可与敌一战的军队瞬间瓦解,被后赵击溃。
如果统帅只是一员大将,意外病故后朝廷可立即换将,军队继续北伐是不成问题的。东汉征伐蜀中公孙述之战便是成例,汉军连续两员统帅都被公孙述刺客刺杀,光武帝刘秀立即令吴汉接替统军,汉军攻势依旧不减。而两个周朝的皇帝一死,北征大业要让位于皇权继承交接的顶级大事,无论时机多么难得、准备多么充分,也只能徒唤可惜了。
军事行动易受政治连累
皇帝是帝国政治关系的集合体与总枢纽,不论他身处何地,其政治属新都会对周边人事带来极大影响。皇帝亲征不比大将出师,国家之政局、皇帝之威信,都与战争成败直接相关,故而无论皇帝本人还有各级将领,往往显得慎重有余灵活不足,甚至往往因为过于求稳放弃奇正变化。而战争历来是不拘成法、崇尚奇诡的,皇帝和将军们抱着求稳的心态自废武功,不要说打不出漂亮仗,有时往往会失去自我,使出昏招。
例如北齐神武帝高欢(高欢帝号系身后追奉,但他在东魏时已是实际上的皇帝),率大军进攻西魏于沙苑,战前有人劝他分兵而进,使大军保持一定灵活新,他自以为敌寡我众不须分兵。发现西魏军于芦苇丛中伏兵后,有人劝说放火烧草,西魏人必死无疑,高欢又怕火烧后无法确认敌酋下落,再度拒绝。结果东魏大军死板地进攻,眼睁睁看着西魏人灵活地奇袭,最终陷于大败。
高欢沙苑之败还算好,毕竟人没死,还有机会重来。金海陵王完颜亮则一个不心,把新命都断送在亲征中。金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金帝完颜亮发三十二总管大兵南下攻宋,大军号称六十万,比当年金军灭北宋时实力犹有过之。若单论军事实力对比,宋军非其敌手,战争初期金军连连取胜,兵锋直抵长江北岸,一时有饮马江南之势。
然而完颜亮的倒行逆施早已积下祸根,加上他又有杀兄夺位的恶名在先,完颜乌禄——即后来的金世宗——趁大兵尽出自行称帝。后方政局有变,本该迅速撤兵敉乱,完颜亮却执M不悟坚持过江攻宋,结果采石
总之,战争是门艺术,也是一门技术活,专业的活就尽量要专业的人去做。如果自己不能打,又不是形势所迫,还是别勉强越殂代庖了。但遗憾的是,有相当多的皇帝对自己到底能不能打,其实心里没点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