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十四年七月,朱元璋打下滁阳并据守在那里,几个亲戚找上门来,分别是大嫂带着侄子朱文正、姐夫带着外甥李文忠。
朱元璋兄弟四人,到朱元璋起兵时,三个哥哥都已经死掉,只有大哥的妻子王氏和一个儿子还在,这就是朱文正。
此时李文忠十二岁,朱文正大概也差不多,朱元璋对这个惟一的侄子非常重视,文献中说朱文正有些文化,涉猎传记,“勇敢有才略,然深狡强戾,人莫敢触”。
朱文正跟随朱元璋打过长江,虽然年纪太小,没有什么实战的经历,仍然被任命为枢密院的同佥。
至正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把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中外诸军事,由朱文正出任大都督。
而邵荣原来是枢密院的同知,改任中书省平章政事。常遇春为枢密院的同佥,改为中书省参知政事。由此可见,在朱元璋的权力布局中,朱文正的地位还是很重要的。
随后,大都督府又增设左右都督、同知、副使、佥事等职务。
也是在这一年,朱文正的儿子铁柱出生。
至正二十二年四月,徐达夺回洪都,朱元璋派大都督朱文正和元帅赵德胜、参政邓愈等人率军镇守洪都。行政上,派阮弘道、李胜、汪广洋等人协助。
朱元璋派兵打仗时,有一个惯用的做法,就是在带兵的主将之外,再派一个养子跟随,有一点监军的意味。
朱文正虽然是大都督,但很年轻,派他镇守洪都,监军的意味更浓。真正的作战主将是赵德胜和年轻的大将邓愈。
在洪都,朱文正等人抓紧时间加筑城墙,深挖城壕,为即将到来的恶战做准备。洪都城原来临水而建,当初陈友谅指挥战船顺流而下,趁着江水上涨时进攻,可以从战船上直接登上城墙,一举拿下洪都。所以朱元璋指示朱文正,新筑的城墙不要紧靠在水边,要距离水边三十步。
此时,江西的形势非常复杂,从整体上看,江西位于东南沿海与湖广之间,夹在张士诚和陈友谅两大势力中间,许多地方都没有归附朱元璋。所以在筑城的同时,赵德胜等人率军四处征讨,打下临江、吉安、抚州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四月,陈友谅亲自率领六十万大军包围了洪都,结果发现城墙距离岸边很远,高大的战舰派不上用场,无法直接从船上直接发动攻城战,只能让士兵登陆,前移到城下,再发动进攻。
洪都城里,朱文正率领两千经兵居中指挥,随机应变,随时策应各门。洪都的城门多,邓愈负责守卫抚州门。赵德胜负责守卫宫步、士步、桥步三座城门。薛显守卫章江、新城二门。牛海龙负责琉璃、澹台二门。
残酷的攻防战开始,陈友谅亲自督战,建造攻城器具,猛烈攻城,但毫无进展。
到了六月,陈友谅集中攻打水关,试图攻破水关上的木栅。朱文正派强健的壮士,隔着木栅用长槊剌敌,对方从栅外夺走长槊。朱文正改用铁戟、铁钩,先在火中烧热之后,再去刺杀。敌军抢夺时,手被灼伤。
夺不下水关,陈友谅转攻宫步门和士步门,在这里遇到赵德胜的顽强抵抗。
赵德胜是临濠人,曾经在元军中服役,二十八岁时起兵。他状貌魁伟,膂力绝人,被称为“黑赵”,擅长使用马槊。赵德胜没有什么文化,新格刚直沉鸷,为人诚笃、友善,自律严格,对部下的约束也非常严厉。指挥作战时,能临机应变,是天生的一位将才
起兵几年后,他在和州投奔朱元璋,充当帐前先锋,很快成为军中一员悍将,跟随朱元璋渡过长江,攻下太平、芜湖、句容、建康、镇江等地,东征西讨,多次负伤。升任后翼统军元帅。
现在赵德胜率领几千部众,在洪都背城迎战陈友谅,杀敌无数。城墙被炮石摧毁,赵德胜指挥将士且战且筑,昼夜不息,确保城池不失。
机战中,赵德胜在城楼上被利箭色入腰部,深达六寸。利箭被拔出来,赵德胜久经战阵,受伤无数,这一次的伤请最严重,最终伤重而死。
洪都的将士在重围当中苦苦支撑。而徐达、常遇春率军在庐州城下围困了三个月,也是毫无结果。七月,朱元璋将徐、常的军队召回,由自己亲自率领前去救援洪都。
陈友谅闻讯,解除了对洪都八十五天的围困,迎战朱元璋,于是有了鄱阳湖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