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成就
科研贡献
科研综述
屠守锷同志早年从事飞机结构力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后投身我国导弹与航天事业,长期从事导弹与火箭总体技术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工作,对导弹研制过程中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大型航天工程方案的决策、指挥及组织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我国液体弹道式导弹先河。
20世纪80年代后,屠守锷同志参与了我国火箭技术发展重大战略问题的决策,领导解决了若干重要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他积极倡导将我国自行研制的火箭打入国际市场,并多次提出发展捆绑技术。在担任长征二号捆绑式运载火箭技术总顾问期间,亲自指挥攻克了由于捆绑带来的结构动力学难关,与广大科技人员一道,在18个月内完成了火箭研制并实现首次飞行成功,创造了世界航天史上的奇迹,为我国大推力运载火箭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科研获奖
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荣誉表彰
1986年,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1990年,获首批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1999年,被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人物轶事
批斗会
平和、淡然,不只是屠守锷的神态,更是他面对困境的态度。面对外界对自己的各种褒奖,屠老曾淡然说道,“我也不需要认可,也不需要否认”。在“文革”浩劫之中,面对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和一个接一个的批斗会,屠守锷我行我素,埋头于洲际导弹的论证、实验,哪怕是在批斗大会上,他也不忘带着笔和纸,计算洲际导弹的数据。任别人在台上口沫横飞,他笔走游龙,旁若无人地演算公式。很快,他与同事们一起,终于拿出了洲际导弹的初步设计方案。
打太极拳
除了散步,屠守锷还有三大爱好:打太极拳、听古典音乐、读书。认识屠守锷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有鲜明个新的人,喜欢静,从来不爱抛头露面。他的一切,包括爱好,无不是在静谧的氛围中进行。少年时的屠守锷爱上了“以静御动,虽动犹静”的太极拳。20世纪60年代初的困难时期,为了克服营养不良对身体造成的影响,他坚持每天打一套拳,并一直坚持到晚年。
读书是他的另一大爱好。他读书的范围很广,除了专业书外,文史哲都有涉猎。他也看小说,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曾在他的案头放了很久,读了几遍。
关心家人
屠守锷也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年轻时,曾将教老母认字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虽说比教大学生难多了,但在他的坚持不懈下,母亲终于“扫盲”,从目不识丁,到可以看信、读小人书。
屠守锷的老伴回忆说,他对家和孩子照顾得较少,但他并不因此而感到“气短”,因为当孩子们与母亲发生矛盾时,他总是无原则地站在孩子们一边,以至于几个孩子都认为爸爸亲切,妈妈严厉。在同事眼中,屠守锷也并非不苟言笑之人,在试验队的时候,没事儿时他也和试验队员们开开玩笑。平易近人、没有架子是他留给下属和后学们的一致印象。
捐资助学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设有多项奖助学金,其中一个名为“宏志清寒助学金”的奖励基金丝毫看不出背后的名头。这笔资金,就是屠守锷14年前捐出私人积蓄设立的。1998年,屠守锷向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捐赠了私人积蓄30万元,作为帮助勤奋好学、愿为中国航空事业而学、家境贫困学生的奖励基金。至今,北航网站上还明示着这样的获奖资格:贫而有志,穷且益坚,愿意改变祖国和家乡面貌;生活朴素,乐于助人;学习态度端正,有追求真理的勇气。在各界名人热衷将自己名字刻进大学校园的浮躁时代,他却谆谆嘱托:不用他的名字命名奖励基金,也不宣传。自1999年来,一代代学生受助完成了学业,一代代北航学子也在屠守锷院士献身为国的航空航天经神机励之下不断前行。
社会任职
屠守锷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候补代表,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二届副理事长,国际宇航联合会教育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宇航学会第一、第二届理事,第三届至第六届名誉理事长。
人物评价
“我在《江南小镇》中曾说过:‘这地区是文物经华的集中点,出过大诗人、大文豪、大艺术家、大书法家、大收藏家和音韵学大师、大科学家。’我列举了曹不兴、沈约、赵子昂、陆心源等,其中好在也提到了钱三强这样的一位原子物理学家。但是,我突然感到忘掉了一个人。我竟然没有提到拥有中国的航天之父称号的屠守锷,他也是湖州人。……”---著名诗人、报告文学家徐迟在《湖州市文化艺术志》的序中指出
后世纪念
2012年12月21日上午,屠守锷院士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胡锦涛、习近平、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同志前往送别并与家属一一握手,表示慰问。来自国家政府机关、军队系统、航天系统企事业单位、有关社会团体代表共1800余人前来告别,队伍中拉起了多条横幅,很多人自发赶来,向这位为祖国航天事业奉献了一生的老院士做最后的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