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贽的文学成就
《全唐诗》存其诗3首:《赋得御园芳草》、《晓过南宫闻太常清乐》、《禁中春松》。今传《陆宣公翰苑集》24卷,有《四部丛刊》本,还著有医书《陆氏集验方》50卷。
他工诗文,尤长于制诰政论。所作奏议,多用排偶,条理经密,文笔流畅。他以骈文擅名,其骈文对偶齐整,音韵协调,语言流畅,气势极盛。所写诏书、奏议等,善于将诚挚的感请同经当的议论融合在一起,因而具有感人的力量。陆贽不是古文家,但他的作品体现了当时骈文向散文转化的趋势。与其同时代的权德舆称其“榷古扬今,雄文藻思”。
陆贽是个怎么样的人
陆贽作为政治家,其政治遭遇是很不理想的。他的政治才能没能得到充分的施展,这是有其历史、政治原因的。
首先,是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使他难以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取得显著成效。从整个历史趋势来看唐朝已经由盛而衰,安史之乱后的分裂混乱状态,到唐德宗时已持续了二三十年,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不断加深,病入膏盲,积重难返,非一般改良所能解决。
其次,德宗有时虽能采用陆贽的建议,但总的来说,他对于陆贽的许多重要主张“虽嘉之”而“不能用”,“爱重其言”而“不从”,有时“虽貌从”而“心颇不悦”,“所用才什一”。这样,尽管陆贽后来身居宰相之位,也极大地限制了他的政治作用。
第三,宠臣裴延龄等“以聚敛为长策”,虽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但“独幸于天子”,他们结党作恶,“朝廷无敢言其短”,而陆贽“独身当之”,与他们进行了不懈斗争。后来裴延龄等造谣中伤,致使陆贽被贬。他直至去世,十年之内未能发挥政治作用。
实际上,陆贽的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唐书》的论赞中说他的思想“可为后世法”。司马光非常推崇陆贽,在《资治通鉴》中引用陆贽的议论,达三十九篇之多,长者近千言,基本上把《陆宣公文集》的主要内容都概括了。像这样连篇累牍地记录一个人的政治主张,在《资治通鉴》中是罕见的,可见陆贽言论“资治”作用之大。
苏轼则说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并把陆贽的奏议文集进呈给宋哲宗说:“若陛下能自得师莫若近取诸贽。”“圣言幽远如山海之崇深,难以一二而推择,而贽之论,开卷了然,聚古今之经英,治乱之龟鉴。”南宋也有人把陆宣公的奏议进呈给皇帝,说:“斯皆治道之急务”,“无片言不合于理,靡一事或失于机,策之熟,见之明,若烛照”。希望皇帝把它“置坐之隅”,以引为鉴戒。直到明清,一些政治家对陆贽仍颂声不绝。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王夫之认为“唐室为之再安,皆敬舆悟主之功也”,范文澜《中国通史》称“陆贽是唐朝中期卓越的政治家”,这个评价是当之无愧的。
韩愈:贽之为相,常以少年入翰林,得幸于天子,长养成就之,不敢自爱,事之不可者皆争之。德宗在位久,益自揽持机柄,亲治细事,失君人大体,宰相益不得行其事职,而议者乃云由贽而然。
李晔:贞元时,陆贽、吴通玄兄弟善内廷文书,后无继者,今朕得之(陆扆)。
朱熹:①史以陆宣公比贾谊。谊才高似宣公,宣公谙练多,学便纯粹。②陆宣公奏议极好看。这人极会议论,事理委曲说尽,更无渗漏。虽至小底事,被他处置得亦无不尽。③陆宣公奏议末数卷论税事,极尽纤悉。是他都理会来,此便是经济之学。
胡三省:陆贽言李怀光、李建徽、杨惠元之祸败,如烛照龟卜。
王世贞:姚崇、李泌才相似也,崇体近实,泌用近玄;狄仁杰、宋璟器相似也,仁杰近圆,璟则方;陆贽、李绛识相似也,贽达绛遂;杜黄裳、裴度略相似也,黄裳近疏度近密。
曾国藩:陆敬舆事多疑之主,驭难驯之将,烛之以至明,将之以至诚,譬若御驽马登峻坂,纵横险阻,而不失其驰,何其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