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曹叡刚刚登基做魏国的皇帝的时候也做了许多有作为的事,他的治国方略还算蛮好的,他颁布的各项制度和经济政策也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魏国经济的发展。但是他当了皇帝没几年之后便开始沉M于美SE了,整日沉浸在温柔乡里,因为自己纵衣过度把身体玩坏了,所以就驾崩了。
而这个曹叡作为皇帝,还是死于纵衣过度,竟然连一个皇子也没有。没办法,他临死的时候只能把皇位传给他的养子齐王曹芳。并且把曹芳托付给大将军曹爽和司马懿照顾,让他们好好辅佐曹芳。曹爽和司马懿他们两个本来对对方都很敬重,相处的也非常和谐。
刚开始的时候整个朝庭的状况看上去还是不错的,但是曹爽有一个话多而且还自作聪明的手下,他叫丁谧。丁谧这个人就是一个小人,他见不得自家的主子跟司马懿和睦相处,不时的给曹爽说让他排挤司马懿,自己一个人拿到大权,独揽朝政。这个曹爽耳根子也软,本来也没有这个心思,但是被丁谧一次又一次的忽悠,就给忽悠动摇了。
于是他就开始想尽办法的削弱司马懿的实权,想要架空司马。司马懿也不是吃素的,被人整了都不知道那种,他在官场都混了多少年了?辅佐过的君主都三代了,到曹芳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什么样的大风大浪司马懿没有见过,还怕曹爽在这瞎折腾吗?司马懿索新也不管了,你曹爽爱怎么折腾怎么折腾去吧。
司马懿那么会算计的一个人,曹爽一出手司马懿就知道他想干什么,他也不干涉,让曹爽尽管削弱他的权力吧。也免得自己一出面干涉,别人会觉得他有功劳就自认为了不起了,更何况现在朝廷大部分都是曹家的人,自然都跟曹爽站一边,到时候给他扣上一个功大欺主的罪名也不是不可能的,不过不得不提一下的是,司马懿对魏国确实是有很大功劳的。
曹芳继位第二年的时候,吴国的孙权想着趁着曹叡死了,现在魏国皇帝刚刚登基,局势还没有稳定下来,而且曹芳的年纪又小,主持不了大局,干脆混水莫鱼打他们个措不及防吧。于是,孙权就下令分四路兵马从魏国的各个边境开始对魏国中心发起进攻。
第一路是卫将军全琮率领的人,他率领上万人马从淮南出发;第二路是威北将军诸葛恪率领的,他的人马攻打六安;还有前将军朱然领到的命令是攻打樊城;最后一路就是大将军诸葛瑾他是从柤中寻找机会。仅仅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到五月的时候,吴国的军队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全琮已经入侵到魏国的芍陂了,朱然他们正在围攻樊城,还有诸葛瑾也按照计划攻打他的目标。魏国可以说是受到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攻击,面对这样的请况,司马懿主动请求带兵前去讨伐吴军,这时候的司马懿已经62岁了。朝堂上有大臣说樊城非常坚固,吴国的军队跑这么远来攻城,我们只需要死守就好了,不必远征到边境去讨伐。
这个大臣以为吴国的军队一直攻城,等到他们久攻不下的时候,将士们就会丧失斗志,吴国就会撤兵了,根本不用去讨伐。所以这个大臣建议死守樊城就可以了,不用带兵前去讨伐。但是司马懿和他有相反的意见,他说边境的城防受到敌人的侵扰,他们这些大臣却安然无事地坐在朝堂之上,这让边疆守卫的战士们怎么想?如果边疆的守军内心感到不安,对朝廷没有信心,这就会成为社稷的忧患。
于是在六月的时候,司马懿率领部队往南边去增援。司马懿作为一个军事指挥官,对地理气候环境十分了解,他知道南方的夏天很热并且湿气很重,而他带领的部队大多都是北方人,不适宜在南方的边境上驻扎时间过长。所以他派了轻骑先锋部队,希望能够速战速决,但是吴国朱然怂了,他不敢应战。司马懿只好修养士卒,检阅部队,并且招募勇士,摆出一副要进攻的架势。
吴军看到这个架势吓得连夜就撤退了,但是司马懿自然不会放过他们,他在荆州,豫州,扬州三洲的交界地带追上了吴军,歼灭了他们上万人。同时进攻六安、柤中的吴军也都没有捞到好处,看来吴军的实力也就这样嘛,孙权在江东休整了那么长时间,对上司马懿,连一战的能力都没有,可见吴国军事力量的薄弱。
七月,皇帝下旨表彰司马懿的功劳。在他原有两县的基础上又给他加了两县,食邑有万户那么多。司马懿的功劳越来越大,他的为人却越来越谦虚恭敬,他每次见到同乡的一个长者都要下拜,尽管那个长者只是一个常林,官位比他低了很多。
他也常常告诫子弟们说,太过张扬或者自满是最让人忌讳的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还往返更替着,一季一季轮流着来呢,我又有何德何能,能一直在这样的高位上?人只有谦虚再谦虚,才能避免招来祸事。可见司马懿虽然有那么多的丰功伟绩,但是仍然可以做到居安思危。或许这也是他能够得到三代君王重用的主要原因吧,不仅有能力而且能认清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次司马懿在率领部队出征的时候,军队到达了舒城,诸葛恪立马就焚烧了部队囤积的粮草弃城逃走了。司马懿认为要消灭敌人的关键就是广泛的囤积粮草,于是他开始再一次大力推行屯田政策,还开凿了两条水渠,另外还在附近开垦了大片荒废的田地。从那以后,从淮北到沧州,寿阳到京师,南方大片大片的土地通过军垦变成了良田,农业经济发展迅速。在这期间司马懿还提拔了艾轮,让他负责主持在南方的屯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