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国六公爵分别是谁?为什么唯独徐达能承袭到明朝灭亡?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新的王朝建立后,在开国战役或治理天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功臣们,往往会得到封爵的奖励。
和普通的大臣不同,爵位象征着皇帝对受爵者的信任和重视,也就代表着更加优厚的待遇和更高的朝堂地位。
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个等级,爵位的继承分为“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种。
所谓世袭罔替,就是受爵者的子子孙孙都能够继承爵位,而地位不下降。这就代表着自己的家族如果不生变故,那么直到朝代灭亡都会持续兴盛,且后代都能够有着良好的生活条件。举例来说,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初期所封的"开国六公爵"便是世袭罔替。
那么,这六人中,为何只有徐达的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六位公爵。他们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和郑国公常茂。
被册封之初,这六人的爵位都是世袭罔替的,为何却只有徐达的后代享有爵位世袭直到明朝末年?我们就来看看他们都发生了哪些变故。
韩国公李善长
李善长在朱元璋起兵不久就跟随左右。据朱元璋自己说:"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萧何在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居功至伟,而朱元璋则认为李善长就是他的萧何,可见他对李善长的认可。
大明立国不久,朱元璋封他为"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韩国公,且爵位世袭,其地位在朝中无比尊崇。
洪武二十三年(1390)时,李善长因为知道胡惟庸谋反却不告知而被处死,全家几乎都被诛杀。只有李善长的两个孙子因为是公主所生而免罪,但也被"罢世袭",再无法继承爵位。
曹国公李文忠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也被收为养子。他骁勇善战,年少便在军中崭露头角。随后,李文忠更是在平定江南和北元的战争中屡立战功,因功被封为曹国公。
李文忠病逝后,其子李景隆继承爵位,但他因为协助建文帝削藩而受封大将军,在靖难之役中抵挡燕王朱棣。
后来朱棣攻打南京,李景隆率先开门投降,朱棣继位后,他因"功"位列群臣之首。永乐二年(1404),李景隆受到多位大臣轮番弹劾,又因在家中"坐受阍人伏谒如君臣礼,大不道;增枝多立庄田,蓄僮仆无虑千百,意叵测"而被夺爵,此后自然也无法世袭了。
宋国公冯胜
冯胜也是开国名将之一,他在建国后征讨北元的战争中表现出SE。
洪武二十年(1387),冯胜以大将军的身份征讨辽东。他为明朝肃清了北元的残余势力,因功被封宋国公。
据《明史》记载:"时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太祖春秋高,多猜忌。胜功最多,数以细故失帝意。蓝玉诛之月,召还京。逾二年,赐死,诸子皆不得嗣。"
明太祖朱元璋年事已高后,为了替建文帝消灭有威胁的势力,于是对功高震主的冯胜下手。朱元璋将其召回京师赐死,并剥夺了其世袭罔替的权力。
卫国公邓愈
同样身为名将的邓愈,十六岁便起兵抗元,后来归降朱元璋,得到了重用。他在攻打长江沿岸及平定北元、吐蕃的战争中不辞辛劳,兢兢业业,被封为卫国公。
朱元璋评价他为"友德随我二十二年,东征西讨,尝尽辛苦,镇守八州,有功无过。"
邓愈死后,其长子邓镇继承爵位,不久又改封申国公。
但邓镇因为同时也是李善长的外孙,所以在李善长伏诛时也被牵连身死。再加上邓愈的次子邓铭死于军中,邓愈没了继承人,爵位也就无法传承了。
郑国公常茂
最后一位是常茂,他能够受封郑国公,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其父常遇春的功劳。
洪武二年(1369),年仅四十岁的常遇春突然病逝,朱元璋悲痛之余将其子常茂封公来表示缅怀。
据《明史》记载,常茂尽管受封为公,但"骄稚不习事",朱元璋派他与冯胜北征时,他"多不奉胜约束",于是朱元璋便将其爵位削掉,以示惩戒。
常茂被削爵后,朱元璋又改封其弟常升为开国公。但常升因为牵扯进蓝玉案而被诛杀,他的后代先是被安置在云南,又被迁至南京,此后便不再有封公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