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起义军数量众多,不过名声最大的想必是闯王李自成了。在直捣京城的路程中,各路守将可以说是望风而逃,李自成这个名字,在他们的心里,已经像根无法拔除的刺,不动难受,动了更难受。
李自成
不过,在李自成起义军行至山西宁武时,却遇到了一块儿难啃的骨头。这就是当时宁武关的守将——周遇吉。
(一)周遇吉其人
周遇吉是明末锦州卫人,在土木堡之变后,兵部侍郎于谦重新招募了一支军队,驻扎在京城,号为京营。京营中很多人都是靠关系进来的,唯有周遇吉是凭着非凡的武艺,过人的胆识以及忠厚的品质,被选拔进了京营。
名将周遇吉
有句话叫时势造英雄。很快,让周遇吉证明自己能力的时候来到了。
明末,起义军声势正盛,大大小小的头领遍地都是,千奇百怪的绰号比比皆是。各路起义军如罗汝才、李青山等尽数败于周遇吉手下,而且起义军投降明廷的也不在少数。就连大名鼎鼎的“闯王”张献忠,也慑于周遇吉的威名,不敢轻举妄动。
正是由于在镇压农民起义军的过程中战绩显赫,所以周遇吉被封为太子少保,成为皇上身边的红人。
后来,李自成在“闯王”高迎祥牺牲后,接过“闯王”的名号,重整旗鼓,准备取道山西,直杀北京。由于在几次关键战役中,明军惨败,因而京城能够调动的援军不多,只有熊通率领2000多士兵,象征新地来协助周遇吉。
不料,后来熊通也向周遇吉投降,并来劝说周遇吉也要“识大体”,一起投降。周遇吉怒不可遏,将熊通的首级送往京城,决心一死。
(二)正面交锋
在宁武战役打响之前,周遇吉事先已经在代州做了全面的战争准备,然而,在农民起义军的猛烈攻击下,很快代州弹尽粮绝,周遇吉被迫突围,退守宁武。
自古以来,宁武关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之一,如果宁武失守,整个山西将如一幢大厦,顷刻间房倒屋塌,烟消云散。所以,无论是周遇吉,还是李自成,都对宁武关是势在必得。
如果将双方的军事实力进行对比,那么很容易就可以看出农民起义军无论是装备还是士气,很明显要高出守军一头。战败是迟早的事。
战争开始。
农民起义军的炮火就像无边无际的大雨,直向宁武关倾倒下来。守军也是拼死抵抗,同样以猛烈的炮火还起义军以颜SE。一时间,双方都死伤惨重。
很快地,守城部队的炮弹即将用尽,手下的将领劝说周遇吉,他们觉得照这么打下去,宁武关将片瓦不存。而李自成,由于长时间打不下宁武关,顿觉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攻城。
如果有一方将领能够放弃守城或者放弃攻城,那么也就没有后来的事了。
对于手下的提议,周遇吉想都不想就拒绝了,农民起义军仍然是进步半米都觉得像登天一样难;对于李自成的想法,手下纷纷拒绝,他们觉得再努力一把,万一成功了呢?
结果是,一方要硬攻,一方要死守,战火继续。
宁武关最终失守了。这在请理之中,又让人觉得无比痛惜。
至于守城主将周遇吉,起义军将他俘虏以后,吊在高高的竹竿上,乱箭色死,就这还不解气,把周遇吉尸体放下来以后,又加以肢解,于是一代名将周遇吉从此长眠于宁武城。
周遇吉如此刚烈,他的家人更是如此。他的妻子也开始组织人马,在周遇吉的官署进行抵抗,最终被活活烧死。
从生到死,周遇吉的身上,无不彰显了忠烈二字。这种经神值得人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