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末三国这一历史阶段,夷陵之战,又称彝陵之战、猇亭之战(猇亭,古地名,在今湖北宜都北),是三国时期蜀汉昭烈帝刘备对东吴发动的大规模战役,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著名的积极防御的成功战例,也是三国“三大战役”的最后一场。在刘备决定率领大军讨伐东吴的时候,蜀汉群臣大部分是反对的,比如赵云、黄权等人,都劝谏刘备暂时不要对东吴用兵。不过,蜀汉群臣的劝谏,还是没有阻止夷陵之战的爆发。所以,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感叹道:“若法孝直(法正)还在,便能够制止主上东征;就算不能制止,若随行东征,一定不致大败而归。”
一
首先,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决定兴兵伐吴。对于刘备的这一决定,蜀汉群臣大部分都持有反对的态度。在赵云等人看来,篡汉自立的曹丕,才是蜀汉进攻的第一目标。不过,蜀汉群臣的反对,并没有让刘备放弃伐吴的行动。公元221年7月,刘备亲率蜀汉军队数万人,对吴国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对于东吴来说,在偷袭关羽,夺取荆州后,其在整体实力上已经超过蜀汉了。就蜀汉来说,因为关羽失去荆州,所以只剩下益州这一州之地了。那么,问题来了,刘备征讨东吴的底气是什么呢?
二
对此,在笔者看来,刘备之所以不顾反对去发动夷陵之战,是因为其拥有战胜东吴的信心。一方面,在夷陵之战前,刘备先是击败了益州牧刘璋,夺取了益州之地。在占据益州后,刘备又和曹草争夺汉中,并在汉中之战赢得了胜利。所以,对于蜀汉皇帝刘备,因为之前的连续胜利,自然拥有了击败东吴的底气。对此,打个比方来说,就好比一支足球队连续击败了多支强队后,不仅信心倍增,也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有所高估。而就刘备来说,在夷陵之战前也存在这一心态。
三
另一方面,东汉末年,刘备投奔荆州牧刘表。至此之后,刘备可以说是在荆州经营多年。在刘备率军进入益州后,关羽继续镇守荆州。由此,对于蜀汉势力来说,在荆州之地是拥有比较深厚的根基。与此相对应的是,吕蒙率领的东吴将士,才刚刚夺取关羽长期镇守的荆州三郡,在根基上则没有蜀汉深厚。并且,对于刘备伐吴来说,还有一个好消息就是吕蒙这位大将去世了。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江陵一战,吕蒙立功至巨,孙权任命他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但是,公元220年,孙权的封爵还未颁布,吕蒙就疾病发作,并在不久之后病逝后。
四
最后,对于东吴来说,大将吕蒙的病逝,无疑是一大损失。在吕蒙病逝后,东吴只能让陆逊率军来抵抗蜀汉的大军。对于陆逊来说,虽然在吕蒙偷袭荆州上出谋划策,不过,整体上来说,夷陵之战前的陆逊,还是比较低调的。在此基础上,以上几个原因,构成了刘备兴兵伐吴的底气。在信心大增的背景下,刘备不顾蜀汉群臣的反对,执意亲自率军进攻东吴。不过,在夷陵之战中,刘备却迎来了自己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在夷陵之战后,本来就已经非常衰弱的蜀汉,可谓存在灭亡的危险了,也即外有曹魏和东吴这两大强敌环伺,内有南中地区的叛乱。当然,诸葛亮凭借一系列的努力,终于让蜀汉化险为夷,走出了夷陵之战后的险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