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12月27日电 题:筑一条天路到康巴——中铁一局四公司汶马高速施工侧记
作者:张永太 李根学
12月23日,记者在工地上和项目负责人樊英杰握手时,感觉像是抓住了一块冰。在将近零下20度的寒风中,所有的人都瑟瑟发抖,樊英杰说“你好”两个字时,嘴唇是僵硬的,吐字显然失去了准头。
这里是鹧鸪山南麓的美丽小镇米亚罗。2015年新年钟声刚刚响过,中国中铁一局的一支建设队伍在附近安营扎寨,修建汶川至马尔康的高速公路。一年后,记者来到工地,采访这支有着辉煌历史的筑路铁军。
“要修好路,更要保护好康巴的绿水青山”
被称为“云中高速”的汶马高速公里,从海拔1340米的汶川岷江河谷启程,翻越海拔4610米的鹧鸪山和海拔5150米的邛崃山后,降至海拔2500米的梭磨河谷,全程170多公里,桥隧比高达80.7%,腾云驾雾般地穿梭于横断山脉东部的峻岭峡谷间。其中的部分路段挂在悬崖峭壁上。
国内公路专家评价说:“汶马高速公路是目前我国桥隧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高速公路之一,工程实施受制条件众多,所面临得安全、经济、生态等一系列重大技术和经济难题,世界罕见。”
保护生态是对现代工程建设的刚新约束。康巴地区是中国乃至亚洲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因为多年的过度开发,这里的生态环境已经很脆弱。“占用红线以外的地尽管理由充足,但要层层审批,周期不可控,我们等不了。最重要的是,我们有责任保护好里的山山水水,不给工程留一丝遗憾。”樊英杰说。
那段时间里,项目部打前站的所有人都住在临时搭建的简易板房里,或租住当地民房,工地上还没有通电,项目部自备的发电机勉强能满足工作需要,却无法兼顾生活。员工宿舍里没有任何取暖设备,白天穿上厚棉衣干活还可以忍受,晚上穿着保暖内衣盖两床厚被子,也会冻醒好几次,很多人冻坏了耳朵、手脚。
“建设开发和保护生态的目的,都应该着眼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只要有这样的理念,对草作中产生的矛盾,就能找到解决的方向和方法。”樊英杰说,“我们修路的初衷是造福康巴萨藏区的人民,路修好了,环境破坏了,就是违背了初衷。”
“一支队伍不能没有士气”
尽管对艰苦的施工环境有充分心理准备,但严酷的现实还是超出了他们的预料。
专家把汶马高速公路的建设归纳为“五个极其”:极其局促的地形、极其严酷的气候、极其脆弱的生态、极其复杂的地质、极其艰难的工程。
樊英杰说:“只有战胜前四个‘极其’,才能完成这项‘极其艰难’的施工任务。”
因为是在险峰夹峙的峡谷中施工,局促的作业空间不但把施工临建B上了路基,正常作业也受到极大影响。仅是选择施工便道便让他们大伤脑筋,大批ti积庞大的工程设备在狭小的空间里闪展腾挪更是极为不便。
工地上生活保障设施逐渐完善,冬季严寒对职工生活的威胁基本解除,但对野外施工的威胁却无法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