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兰州11月16日电 (杨娜 高莹)进入冬季,兰州市张掖路街道山字石社区的网格员薛新才更加忙碌了,从早上5点到晚上11点,他骑着租来的公共自行车,穿梭在一条条新近改造完成的背街街巷里,督促着卫生打扫、小广告清理、环保宣传等各项维护工作。
近日,中新网记者走访了兰州市城关区数条经过改造的背街小街巷。在位于城关区中央广场的一条名为箭道巷的街巷里,薛新才正在和同事们清扫着街巷内开辟的一座小游园内的落叶和其它垃圾。
这条南起张掖路,北至滨河路,全长369米,将繁华的市区和黄河风请线连为一ti的街巷,在2015年10月之前,还是一片杂乱无章、拥挤不堪的破旧模样。现在站在街头望去,整齐划一的门店、古SE古香的牌匾,街道两侧围墙上制作的“淳化阁帖”、“墙ti彩绘”,无一不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氛围。
自2015年10月以来,由城关区委组织部牵头,各街道在环卫、执法、建设等部门协作下,以“五化”为标准,开展了“城市管理一ti化示范街”的创建工作,打造了32条具有人文特SE、环境整洁和管理规范的街巷。
通渭路沿街陈设的“博物馆”、皋兰路“塞上丝路”的城市标志、盐场路“盐场堡前世今生”文化墙、正宁路南段“舌尖上的金城”……一条条卫生、整洁,又各具特SE的城市街道让人眼前一亮,也让兰州这座古老的城市焕发出新生的光彩。
在对主要街道进行改造修整之后,城关区开始着手改造数量更多的背街街巷。自11月2日起,城关区全区总动员开始对辖区内的背街小巷进行集中整治。目前,各街道、社区对辖区背街小巷的调查莫底工作已经告一段落,整治工作开始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因街制宜”,不搞“千街一面”,是张掖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天河和同事们在改造过程中遵循的原则。“各街道都根据自己的特点,有历史的就挖掘历史,有现代风格的就按现代化模式打造,我们不搞千篇一律。”在前期的莫底调查工作中,张天河坚持深挖每一条街巷的历史渊源,做足了准备工作,才开始动手改造。
因在明、清两代官兵练功色箭而得名的箭道巷,在从小生活在此的孙启梦眼里,一直都是“脏、乱、差”的代名词。“九十年代的时候,这里都是一片土路,旁边的小商店又小又杂乱,还有菜市场。”
将这条街巷的历史文化挖掘清楚之后,张掖路街道融入了“西北往事”的主题,通过浮雕、雕刻和景观艺术品等形式,综合展示箭道巷、山字石、文殊院等历史。并将之前居民用来堆放燃煤、杂物的一片废弃土地开辟成一个经致典雅的小游园,供附近居民观赏休憩。
改造完成之后,能否让小街巷更好地为改善民众生活环境服务,这就对薛新才和同事们的后期维护工作提出了挑战。
每天穿梭在各个街巷里,薛新才从最开始的步行,到后来骑自行车巡逻,一旦发现卫生、违规张贴小广告等问题,他就要立即解决。“街巷改造得这么好,我们要及时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看着路旁的自行车,薛新才笑称,以前腿脚利索,就靠走路,两年前,因为辖区面积大,街巷之间距离远,自己不得不开始租借公共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因租借的次数和骑行的时间,他还获得了兰州市公共自行车租赁单位评选的“最佳骑行”奖。
进入冬季之后,薛新才还要督促检查街巷两旁的商店、住户不使用有烟煤,不劈柴生火,防止引发大气污染。“修得这么好,我们要好好保持才行。”他说,看着附近的居民在自己和同事们打扫干净的小游园里休息、娱乐,累一些也值了。
兰州市城关区官方披露,今年该区还将进一步打造涉及24条主次干道的50条街巷,全面改善居民生活生产环境,将进一步形成一套常态化、制度化、高效化的城市管理模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