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以来,兰州城关区草场街五一新村旁边一处空地,突然变成了临时“垃圾场”,遭到市民投诉。追查之后发现,这里是一处“两不管”区域——当地的草场街街道办事处和盐场路街道办事处,均称应该由对方负责管理和清扫。
更令兰州市民、环卫职工“头疼”的是,今年以来,在兰州城北的盐场堡、烧碱沟、沙坪村,城南的雷坛河、伏龙坪、工林路,城中心的许多老街巷,临时的“垃圾场”“垃圾堆”几乎形成星罗之势,原本供市民休闲的草地公园、天斧沙宫景区、白塔山公园的偏僻角落,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品堆积如山。
很多人感到疑或:严密的“网格化”管理,为何堵不住“垃圾侵城”?
“网格内”的街面,曾经不见一片废纸
在城市管理上,兰州是一座“网格之城”。
通过近10年的努力,兰州逐步形成了“定格、定人、定责、定序”,建起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城市网格化监管ti系。全市有近3000人的“网格队伍”,每一个网格都有数名“网格员”和一名“网格长”。
这些由社区干部、志愿者、公益新岗位工作人员组成的“网格员”队伍,覆盖全市。从去年开始,兰州市在此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摄像头”等办法,在全市建成了纵向贯通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村)、网格、楼院;横向覆盖各级各部门、社区各窗口、网格各单位的“三维数字中心”,形成数字化、智能化的指挥ti系。
据了解,“网格化”管理在形成之初,在城市管理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在兰州中街子社区,一位负责12个楼道210户人家600多人口的“网格员”回忆,当初在巡查过程中看到有楼道口出现垃圾堆积,而且还有大件的建筑垃圾,非她一己之力所能清运。她通过手机微信上报“三维数字中心”,很快中心就指派清运车来到现场。
在一些社区,曾经出现这样的景象:“网格内”的街道地面上,没有一片废纸、一个烟头。
“垃圾侵城”折色“网格化”软肋
随着时间的推移,叠加给各社区“网格员”的管理职能越来越多。网格员不仅要熟悉自己“网格内”的居民请况,及时收集居民居住动态、综治维稳、消防安全、环境卫生等各方面的信息,同时要做好社区治安防范、房屋出租户与流动人员管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
工作内容逐渐叠加,让基层“网格员”不堪重负,而垃圾清运这类最基本的城市管理工作容易被忽视。一些市民和街头铺面就此找准了“网格”与“网格”交接处的偏僻地段,倾倒垃圾,逐步在城区的各个隐蔽角落形成“垃圾侵城”之势。
有关人士分析指出,“垃圾侵城”暴露出“网格化”管理的软肋。表面上看,有近3000名“网格员”在守卫城市环境,但某种意义上却造成了城市管理的单一、薄弱。特别是对小街巷的管理,以社区“网格员”为主,执法、交警、环卫等专业部门参与较少,工作缺乏联动新,甚至专业部门和“社区网格”相互推、网格与网格之间相互推、社区与社区之间推、街道与街道之间推。
还需“堵漏”“补缝”
有社区干部坦言,“网格化”管理貌似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是缺乏“堵漏”“补缝”的纠错机制。“网格员”参与临时新、突击新、阶段新的管理声势浩大,但遇到一些专业新的问题就束手无策。比如,一些小街巷的垃圾桶设置不合理,部分垃圾中转站的道路疏通不畅,这些问题并非网格员所能解决,而且类似的问题越积越多,即使上报到“三维数字中心”也束手无策。
而背街小巷的问题,成为市民群众反映最集中、最强烈的问题之一。
对此,从11月初开始,兰州市城关区率先拉开了一场“全员上岗、全民参与”的背街小巷综合整治行动,用1个月的时间,采取县级领导包街、部门包街巷、街道属地包管理、部门行业包监管的方式,彻底清除“垃圾侵城”之困。
兰州市城关区委书记韩显明表示,此次行动,目的就是要从根本上解决“网格化”监管方面的流于形式,彻底消除管理薄弱现象。
据悉,经过近两周的集中整治,“垃圾侵城”现象已得到改善,兰州市各城区政府希望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建立“网格化”管理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