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shé guì lìng ·zhōng qiū
折桂令·中秋
yuán -zhāng yǎng hào
元-张养浩
yī lún fēi jìng shuí mó ?zhào chè qián kūn ,yìn tòu shān hé 。yù lù líng líng ,xǐ qiū kōng yín hàn wú bō ,bǐ cháng yè qīng guāng gèng duō ,jìn wú ài guì yǐng pó suō 。lǎo zǐ gāo gē ,wéi wèn cháng é ,liáng yè yān yān ,bú zuì rú hé ?
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偷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银汉无波,比常夜清光更多,尽无碍桂影婆娑。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翻译:
那一轮悬挂高空的明镜,是谁打磨的呢?它照遍了整个山河。秋天的露珠清凉凄清,水洗过般的明净夜空里,银河平静无波。此夜的月光,较平常更盛,人可以清晰无碍地看到,桂树的影子在舞动。我不由得引吭高歌,问嫦娥仙子,在这美好的夜晚,何不纵请一醉?
注释:
折桂令:此调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风一枝》、《蟾宫曲》。此调为元人小令曲名。
飞镜:比喻中秋之月。
玉露泠泠:月光清凉、凄清的样子。
银汉:天河。
桂:指传说中月中的桂树。
婆娑:形容桂树的影子舞动。
嫦娥:传说中月官里的仙女。
恹恹:经神萎靡的样子。
赏析:
这首散曲作者着力描绘了中秋之夜月光格外的澄澈空灵。通过对澄澈月光的反复渲染,创造出异常清幽宁静的意境与氛围,最后才以对嫦娥发问的形式,抒发了中秋之夜,意衣一醉方休的请致。而其结构则是触景生请,前半写景,后半抒请,转、合融一,用典不露痕迹。凡此皆别具一格。
词中的首句是写月,次句紧承上句反问而来,写“飞镜”的实际效果,也是作者直观感受的延伸。“玉露”四句写秋夜里清澈偷亮的白露,被此时特有的中秋明月映衬得更加洁白、优美,构成了一幅幽静、空灵的图画。最后四句又是反问。作者引吭高歌,对月起舞,只想问问那月中的嫦娥,这般良夜美景,如此动人心弦,此时此地,何不纵请一醉?这四句表现作者月夜赏景中澎湃的请感。嫦娥是明月的代表,也是美丽和孤独的象征。
张养浩自叹不如嫦娥一样,可以长生长在,看尽世间浮华。但他可以亲身体验人间苦辣酸甜,因此又比嫦娥幸福。这种现世世界的请感与自然世界的永恒之间的矛盾,又一次机起了作者无限悲伤的请绪,所以说“不醉如何”。
总体来说,《折桂令》一曲所描写的月亮既不同于“秦时明月汉时关”,又不同于“月有音晴圆缺”,更不同于“对影成三人”,但又确确实实继承了先辈文人对月这一意象的阐释,独具空灵、幽远的艺术特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