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把戏真的是跟郭威学的?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千秋疑案陈桥驿,一著黄袍遂罢兵。”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不会相信赵匡胤黄袍加身是“被B无奈”,种种迹象表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是早有预谋的。
在赵匡胤之前,后周两位帝王都堪称一代雄主,他们就没看出这位殿前都点检的野心吗?如果我们细看《旧五代史》和《新五代史》,就会发现后周太祖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郭威郭文仲,对将相擅权尾大不掉是有一定警觉的,他在临终前把六样东西埋在四个地方,并千叮咛万嘱咐,让继位的后周世宗睿武孝文皇帝柴荣常去看看。
只可惜英明神武的柴荣太过相信自己的属下,根本就没有多想,这才让赵匡胤成功篡国。
我们细看新旧五代史就会发现,黄袍加身的把戏,还是郭威传下来的。
后汉末帝(隐帝)刘承祐(后汉高祖刘知远之子)乾祐三年十二月,边关奏报契丹入寇河北诸州告急,邺都留守、枢密使郭威奉命出征。
后汉大军在郭威率领下,当月二十日到达澶州,就发生了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前传——澶州兵变黄旗加身:“诸军将士大噪趋驿,如墙而进,帝闭门拒之。军士登墙越屋而入,请帝(郭威)为天子。乱军山积,登阶匝陛,扶抱拥迫,或有裂黄旗以被帝体,以代赭袍,山呼震地。《旧五代史·卷一百一十(周书)太祖纪一》”
黄旗加身的郭威当了后周开国太祖,自然知道手下人都是什么心思:当社稷忠臣总不如开国元勋风光。
我们细看历史就知道,赵匡胤其实是郭威提拔起来的:“周祖以枢密使征李守真,应募居帐下。广顺初,补东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挥。《宋史·卷一·本纪第一·太祖》”
这就是说澶州兵变黄旗加身,赵匡胤也是参与者,而且还论功行赏当上了禁卫军军官。也就是在那个时候,赵匡胤跟后周世宗柴荣建立了深厚的感请。
郭威的两个儿子都被汉隐帝杀掉了,所以他在临终前把皇位传给了内侄柴荣,并且在临终前,说了一番意味深长的话。
读者诸君都知道,郭威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雄主,他在历史上的评价相当高:“及鼎驾之将升(临终前),命瓦棺而薄葬,勤俭之美,终始可称。虽享国之非长,亦开基之有裕矣。”
郭威是主张薄葬的,所以临终前对柴荣说:“我西征的时候,看见唐朝十八座皇陵都被人挖开了,跟不起高陵的汉文帝相比,这些唐朝皇帝的不算聪明。所以我死后,你也别太铺张了。”
郭威的原话是这样的:“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
从郭威的遗言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也是一位爱惜民力的明君。但是这位明君也有他的担忧,那就是怕“黄旗加身”那一幕重演。
于是在强调葬礼从简的同时,还做了一个费心费力的安排,并且对柴荣千叮咛万嘱咐:“于河府、魏府各葬一副剑甲,澶州葬通天冠、绛纱袍,东京葬一副平天冠、衮龙服。千万千万,莫忘朕言。”
如此兴师动众地把六样东西埋在四个地方,可不是仅仅为了让后人留作纪念,因为他既要求葬礼从简,也没想过让柴荣常去看祭拜,甚至还告诉柴荣:“如果你不忙,就派人去看看我,如果实在抽不出人来,就不用派了,遥祭也行。”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了,这六样东西分别是征伐用的剑、甲,文官穿的通天冠、绛纱袍,皇帝专用的平天冠、衮龙袍。这就是军权、相权、皇权的代表,暗示柴荣决不能坐视属下尾大不掉——当时赵匡胤等人都守在跟前,不好把话说得太明白。
也不知道柴荣是没听明白还是太过自信,他对赵匡胤毫无防范之心,不断给他加官进爵:柴荣继位之前当开封府尹,调赵匡胤当开封府马直军使。
柴荣当了后周皇帝,赵匡胤水涨船高,先后当了殿前都虞侯领严州刺史、拜殿前都指挥使兼定国军节度使。
周世宗显德,赵匡胤升任义成军节度、检校太保,仍兼殿前都指挥使,显德六年,赵匡胤升任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也就是在赵匡胤当殿前都点检之前,已经有了“点检作天子”的谶语,原殿前都点检、柴荣表妹夫张永德被免职(此人娶了郭威第四女,一直活到宋真宗咸平三年,以七十三岁高龄善终)。
后周江山以澶州兵变黄旗加身开始,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告终,郭威的一番苦心算是白费了,这莫非就是因果循环,报应不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