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秦晋之好是怎么来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
我们常说的春秋战国,其实应该是两个时期,也就是春秋和战国,其分水岭就是孔子和左丘明等人所著《春秋经》及《春秋三传》,春秋的截止时间,有止于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53年、公元前403年三种说法。咱们今天要说的春秋最不义之战,那个始作俑者不但破坏了君子战之规则,还毁掉了一个很美好的成语。
那个被毁掉的成语,就是今天还在用的“秦晋之好”——事实上从秦晋韩原之战后,秦晋就不好了,尽管当时秦国国君是晋国国君的姐夫。
一、秦晋之好的由来
作为周王室分封的诸侯,秦晋之好从秦穆公娶晋献公的女儿开始,又因为秦穆公之女怀嬴先后嫁给晋怀公姬圉和晋文公姬重耳(辰嬴)得到巩固。
秦晋两国因为亲上加亲,所以相处的十分融洽,众所周知的事请,就是没有秦穆公的帮忙,就没有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当时最有希望当晋国国君的,是公子小白(管仲原先是帮小白的,鲍叔牙帮助重耳)。
春秋时期——不仅仅是春秋时期,在封建社会,又一个帝王君王诸侯卿相士大夫都必须遵守的规则,那就是严格的一夫一妻制:“诛不孝,无易树子,无以妾为妻。”
诸侯会盟的时候,还要讨论一下大家的家事:在座的是不是有人不孝顺?是不是有人废长立幼?是不是有人看着小妾漂亮,就把她扶正为妻了?如果有,咱们就一起揍他!
所以诸侯之间的联姻,也讲究一个门当户对,比如说怀嬴先后许配给晋怀公姬圉和晋文公姬重耳,都是做正妻,其余诸侯与晋国联姻,只能做妾,妾是永远也不可能升格为妻的,除非那个国君不想干了。
怀嬴到晋国,是跟晋国国君有平等地位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这段话比较难懂,而且容易产生歧义,所以有必要翻译一下:秦穆公一次新许配给晋文公五个女子,怀嬴是正妻。怀嬴给丈夫打洗脸水,那是秀恩爱,丈夫不领请不礼貌,那就怪不得夫人发火。晋文公知道自己违背了夫妻平等的原则,只好低头认错。
请注意,东周分封的列国,晋国只是侯国,秦国一直到东周,才被周平王封为伯爵,所以他们正式的称号,应该是晋侯、秦伯。后来周王室衰微,诸侯纷纷给自己加官进爵,原先的男爵子爵也都敢称公称侯,秦楚还曾经短暂称王。为了统一称号,咱们还是称之为秦某公、晋某公。
二、秦穆公的国际主义经神
咱们开头说过了,从秦穆公和晋献公开始,秦晋之好就是政治婚姻,在女人看来,丈夫和家人同等重要,而在男人看来,姻亲一文不值,姐夫小舅子之间本来就是一生之敌。这就是说,秦晋之好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被污染、破坏,成了尔虞我诈的代名词。
咱们看历史人物,还真不能一棍子打死,起码秦穆公还是有一点国际主义经神的——当时的国、家与现在的国、家事不同的概念:周称天子,掌管“天下”,公侯伯子男五级爵位的领地,都叫做“国”,卿室大夫才配有“家”,秦始皇一统六合实行封建制之前,夏商周都属于奴隶制,平民百姓都是领地上的附庸。
东周后期和整个西周,周天子的权威基本已经归零,他的直属部队连一个伯国男国子国都打不过,说话也没人听,诸侯国属于实际上的独立状态,各国之间不管是不是亲兄弟(大部分国君都姓姬),都是要明算账的。这其中秦穆公是个颇有“国际主义经神”的另类。
话说在公元前651年,晋国发生内乱,公子夷吾请求秦穆公出兵为自己站脚助威,并且开出了一个让秦国无法拒绝的条件:“即得入,请以晋河西之地与秦。”
其实公子夷吾本来就没想过要兑现承诺,他在给秦穆公开支票的同时,又把汾阳许给了里克(晋之权臣,似乎也是功臣,后被夷吾B死):“诚得立,请遂封子于汾阳之邑。”
公子夷吾成为晋惠公之后,马上变脸如翻书:“惠公夷吾元年,使邳郑谢秦(向秦穆公道歉)曰:“始夷吾以河西地许君,今幸得入立。大臣曰:‘地者先君之地,君亡在外,何以得擅许秦者?’寡人争之弗能得,故谢秦。”
晋惠公耍无赖居然还能找到理由:“不是你小舅子耍无赖,实在是大臣们都反对,我刚刚继位,也不好太霸道,姐夫你就吃了这个哑巴亏吧!”
秦穆公当然气得要死,但是他还真有点人如其名(赵任好),再加上夫人(穆姬,晋献公之女,夷吾之姊)吹枕头风,也就咽下了这口窝囊气,把自己兴师动众当成了一次演习拉练。
要不怎么说人不能太猥琐呢,晋惠公夷吾赖掉了河西之地,马上就受到了上天的惩罚:公元前647年,晋国就发生了大饥荒,连草根树皮都没得吃,夷吾只好厚着脸皮向姐夫秦穆公求援。
秦国君臣实际上是憋了一口气的,但是他们却表现得很大度。
秦穆公问大臣子桑“给不给(与诸乎)?”
子桑回答:“重施而报,君将何求?重施而不报,其民必携,携而讨焉,无众必败。”
秦穆公又问大臣百里奚:“给不给?”
百里奚回答:“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行道有福。”
秦国君臣都表示要支援晋国,但是也有人表示反对,并建议秦国趁机伐晋:“邳郑之子豹在秦,请伐晋”
还是秦穆公最后拍板:“夷吾这小子确实不地道,但是老百姓是无辜的(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咱们还是拉他们一把吧。”
秦国举倾国之力援助晋国:“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曰泛舟之役(劳役而非战役)。”
三、晋惠公是个白眼狼
转过年来,也就是公元前646年,秦国也遭了灾荒。
本来秦国是不缺粮的,但是去年支援晋国力度太大,闹得地主家也没了余粮。
按照礼尚往来的原则,秦国该向晋国伸手了。秦国并不是白要,而是给钱,但是晋国给钱也不卖:“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
晋惠公夷吾应该是个生米恩斗米仇的真小人,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么痛恨姐夫赵任好,他不但不卖给秦国粮食,还想趁火打劫发兵伐秦。
晋国也不是没有好人明白人,比如大夫庆郑就力主援助:“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弃信背邻,患孰恤之?无信患作,失授必毙,是则然矣。”“以秦得立,已而倍其地约。晋饥而秦贷我,今秦饥请籴,与之何疑?而谋之!”
但是庆郑的声音马上被卿大夫、晋惠公舅父虢色打断了:“无损于怨而厚于寇,不如勿与。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
来自《左传·僖公十四年》和《三家注史记·卷三十九·晋世家》的这两段史料,无须翻译,因为原话更能体现出晋国君臣无耻(庆郑除外)。
白眼狼晋惠公夷吾决计伐秦,气得庆郑拂袖而去:“总有你后悔的一天!”
四、秦穆公好人有好报
一听说晋国忘恩负义,不但不卖粮救急,还要兴兵来犯,秦国上下同仇敌忾,鲁胳膊挽袖子要揍小舅子姬夷吾。
《国语·卷九·晋语三》和《左传·僖公十五年》都详细记载了秦晋韩原之战,笔者这里就不赘述了,这场战役秦穆公打得很艰苦,自己也差点成了小舅子姬夷吾的俘虏,最后横空出世杀来三百人,救了秦穆公赵任好,还生擒了晋惠公姬夷吾。
神兵天降的这三百人,可是大有来历,也是赵任好好人有好报的一个明证:秦穆公有一匹(或者是一批)好马,被乡野之人偷去做了烧烤,而且这三百个盗马贼还被秦军抓了现行。
秦穆公听到汇报之后,不但没有为自己损失好马而大发雷霆,反而替那三百人的健康担心:“我听说吃了良马之肉,如果不喝好酒的话,就会得病甚至挂掉。乡野之人没有好酒,把我的好酒送过去一些,别让他们因此得病!”
于是《史记》中留下了这样的记载:“缪(通穆,由此可见关羽壮缪侯可能就是壮穆侯)公壮士冒败晋军,晋军败,遂失秦缪公,反获晋公以归。”
小舅子姬夷吾生擒姐夫赵任好的计划落空,反而被那三百个马肉美食家捆成了粽子送到了秦军大帐。
按照秦穆公和秦军将领的意思,就要把晋惠公宰了祭天,甚至想一鼓作气吞了晋国:你不给我粮,我就既要你的粮,也要你的地!
这时候看出“秦晋之好”的作用了:扶弟魔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絰逆。”
穆姬的苦肉计枕头风起了作用,秦穆公赵任好也不好意思对小舅子晋惠公姬夷吾下毒手,只好把他养起来:“舍晋惠公,餽之七牢。”
读者诸君不要误会,“七牢”不是关进监牢,而是让他享受侯爵的待遇。按照《史记正义》的说法,一牛一羊一豕为一牢。秦穆公好吃好喝供养着晋惠公,最后居然与当年十一月把他放了——从九月韩原之战被俘,到十一月被释放,姬夷吾等于在姐姐家白吃白喝了两个月。
读者诸君可能万万都想不到,这个晋惠公回到晋国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当初主张支援秦国而反对开战的庆郑。
结语:君子修德,必有福报
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晋惠公忘恩负义没有受到惩罚,秦穆公坚持好人做到底,后来还曾被晋国打败,看起来是做好人吃了亏。
但是我们细看一下秦晋两国的历史,就会知道晋国最后被赵魏韩三家分掉了,秦国筚路蓝缕艰苦奋斗,最后在赵(嬴)政的带领下,一统六合,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大秦帝国。
《易传·文言传·坤文言》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咱们重温秦晋之好与韩原之战,就是要祝愿读者诸君:幸福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