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孙权吗?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汉中之战时,孙权正在家里反省、磨刀。
正在转向的孙权
217年,汉中之战爆发。这一年,东吴发生了三件大事,预示着孙吴政权外交政策的转变。
1、217年春,孙权派令都尉徐详向曹草请求“归降”。
当然,这个归降只是名义上的,孙权一份土地都没有让出来。
不过,这也意味着,孙权主动与曹草缓和关系,另有所图。
2、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陆口守将。
鲁肃,是孙权集团中主要的“联刘派”,借南郡给刘备,正是鲁肃的手笔。
吕蒙,一直是主张对刘备采取强硬态度的代表人物。
东吴的这一人事变动,意味深长。
3、217年,孙权集团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
吕蒙提出:现在去打徐州,很可能可以打下,但曹草肯定会来争夺。
以咱们这些年和曹军陆战的表现看,就算我们投入6、7万人,也未必守得住。
图取荆州,全据长江,是最有利的选择。
看来,孙权集团已经在磨刀霍霍,准备对自己的老盟友下手了。
反省中的孙权
孙权做出这个抉择,是出于对时局的反省。
1、赤壁之战以来,孙权承担了主要的抗曹工作,却得利最少。
赤壁之战后,孙权吸引了曹草的火力,大力出手,却几乎毫无获利,而刘备却趁机迅速发展。
可以说,赤壁之战后,口口声声与“曹贼”势不两立的刘皇叔基本没有和曹草发生大的战争,倒是孙权抗曹最为积极。
可是,辛辛苦苦的孙权,得到的利益却最少。
这几年,曹草平定了关中、凉州、汉中;刘备更是无中生有,获得了半个荆州及西川。
孙权呢?除了偏远的交州外,几乎毫无所得。
2、在孙刘合作中,孙权吃亏太大。
孙刘联盟建立以来,孙权对刘备算是够意思的。
正是老孙和曹草硬扛,刘备才得以从容发展壮大。
可是,刘备是怎么对孙权的呢?
210年,孙权想要经略西川。刘备说孙权要取西川,他就下野。同时,刘备还阻挠东吴西进。结果呢?刘备自己去取西川了。孙权气得大骂刘备是“猾虏”。
212年,孙权和曹草在濡须交战。刘备口头上说要回去支持孙权,其实是借机找茬与刘璋翻脸,夺取西川。
215年,孙权也没有要回南郡,只是要讨回南三郡,结果,孙刘差点提前翻脸。
南三郡之争中,曹草攻取汉中,刘备求和。孙权没有趁机敲竹杠,同意和解,甚至还把已经到手的零陵还给了刘备。
合约一订,孙权二话不说,就跑去打合肥,又帮刘备把曹草吸回了濡须方向。
可是,刘备、关羽,坐大以后,反而对孙权态度蛮横。这样的盟友,真是要重新审视了。
3、刘备已成为比曹草更大的威胁。
孙权所恃者——长江。
孙权当初借南郡给刘备,是因为刘备尚无力构成威胁,因此,以刘备分担对北方的军事压力。
经过历次与曹草的较量,孙权已经看出:孙权无力上岸北伐,曹草也无力渡河南下。
可以说,曹草实力虽强,但一时还不能构成对孙吴的威胁。可是,在215年的南三郡之争中,刘备几乎马上就带来5万军队抵达公安。
215年,刘备能带给孙权的威胁,比后来的夷陵之战大得多。
可见:在刘备夺取西川后,刘备集团已经占据了长江中、上游,一旦顺流而下,给孙权造成的威胁要远远大于曹草。而如果有需要,刘备一定会来打孙权。
曹草的威胁是威胁,刘备的威胁难道就不是威胁吗?
孙权重新审视自己与曹草、刘备的关系,已是必然。
刘备的失策
如果刘备、诸葛亮警惕一些,他们是不难发现孙权“转向”趋势的。
215年的南三郡冲突中,吕蒙已经展现出他偷袭、攻心之能,理应引起刘备的高度重视。
也许刘备不会知道孙权与吕蒙的密谋,但是,通过孙权与曹草结好以及吕蒙的上位,应当是能看出端倪的。
以当时的形势而言,诸葛亮“东和孙权,北拒曹草”的企图已是一句空话!因为,这已经不符合孙吴的利益。
这种请况下,刘备、诸葛亮对关羽北伐襄樊的军事行动没有任何指导、协助,放任关羽调出江陵等地军马,可谓失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