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秦汉时期很多名人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事请,那么就是这些名人或多或少都有一段空窗期,也就是什么也不做,哪怕是要饿死都没想法去挣点钱。刘邦是一个特例,刘邦的家并不缺钱,至少也不会是贫苦的百姓。刘邦年少的时候理想是成为侠客,这里的侠和现在所理解的大侠是不一样的,当时的侠其实是一种入仕的手段,也是一种获得高等级工作的门槛。
也正是因为有这个理想,刘邦看不起种田,所以才被说是不事生产,是个无所依赖的人。在这里也就看出了刘邦的家庭背景,一个大男人整天不工作还能有钱去游手好闲,另外长途跋涉的从沛县去外黄拜见自己的大哥张耳。当然这只是一个孤证,不能说明刘邦就是富裕人家,不过有一件事可以证明。刘邦的生母在刘邦出生之后就去世了,刘太公因此就再娶了一个。这个后母不简单,不但是有文化有涵养,还给刘邦带来了一个弟弟刘交。
而旁证则是刘交的名字不似前几位兄弟,随便喊一个伯仲季,也就是刘大、刘二和刘三,另外刘交还是有字的,名交字游,当然这名字肯定不是刘太公取的,那么只剩下了刘交的母亲。所以一个不殷实的农户刘太公,怎么能娶到一个有涵养又很有见识的夫人呢?所以说刘邦的家庭并不简单。
话题在此回到核心问题上,那就是为什么秦朝时期很多人不事生产,比如陈平。《史记》里记载说“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陈平可是一个大高个,这么一个魁梧的人从来都不干活,以至于成为一县的笑柄。同样的还有韩信,韩信混得最惨的时候连饭都吃不起,一个大男人却要让漂母赏饭,多少有些难为请。
然而不求甚解的人都会对这些是抱有两种看法,第一种是这些古代伟人们心有大志,早就预料到了自己未来的成就不可限量,所以才不工作。第二种则是认为大老爷们工作都没有,还能得到什么样的成就,哪怕是倒腾一些小买卖,也足够混口饭吃啊!
实际上这个锅刘邦、陈平和韩信真的不用背,我们的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工作,而是不能。秦国在实现统一之后,将百姓称之为黔首,听起来就像是一种财产。事实上秦始皇确实只是将百姓视为可利用资源,并且不断地调度。但是为了能够防止百姓逃走,或者是找不到人躲在深山老林,于是就有了户籍制度。
但是户籍是有几个等级划分的,其中不同的分工对应的是不同的人群,像是普通的百姓则是民户,而有罪的家庭干这事被称之为是徒籍,另外还有工匠户、弟子户籍等等。但是其中有一个需要特别注意,那就是市籍。其实很好理解,市籍也就是商人新质的户籍。但是市籍在秦朝时期不是什么好身份,不但是确定了低人一等的社会地位,而且还处处受到打压。基本上商人就会被标上哄抬物价,投机取巧的标签。
而且一旦是标上了市籍,则意味着没有土地,而且不允许从事其他生产,做生意则又要面对高昂的赋税。另外不是说一代人就可以摆TUO的,比如你的爷爷辈有人是市籍,则你也是市籍。另外有困难的时候则是市籍人口前去当炮灰,打仗先让市籍人上,劳役也是市籍人优先。所以基本上在秦朝市籍就是绝境,甚至比坐牢还可怜。
所以能够理解为什么陈平、韩信等人即使是饿到再惨,都不敢做生意的原因吧。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在秦朝时期宁愿当无赖,也不能当商人的原因所在。那么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有能力有才华,不去报效国家呢?这就是因为当官需要花钱,多少钱也决定了多大的官,连饭都吃不起了,陈平、韩信等人还能有闲钱去当官吗?所以不要太为难他们,他们也不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