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郑国渠和秦国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修建郑国渠本来是韩国派“间谍”郑国进行的一个“疲秦自保”、“多活几年”的音谋。结果适得其反,音谋变阳谋,这项巨大的灌溉渠工程,为秦朝灭韩乃至灭其它五国都带来很大作用。
战国末年,东周列国走向大一统的趋势已成,国力强大的秦国正在实施着这个宏伟计划。韩国将是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第一个牺牲品。
即位27年的韩桓惠王经过上党之战等一系列惨败的战役,眼睁睁看着韩国的大量城池一个个被秦收入囊中。他望着风雨飘摇的韩国忧心忡忡,在走投无路的请况下,想了个转移秦国经力的“高见”。他让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有导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资到挖渠上。
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继位的第一年,秦相吕不韦任用郑国为修渠总工程师,发动千万劳动人民开始修建这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民工们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开始,开凿出一条引泾水东注洛水的 300 余里的大渠。
当工程正在浩浩荡荡进行时,秦国朝廷觉察不对劲,经过调查原来是秦国的疲秦之计,是韩桓惠王给秦国下的套,秦国宗室及大臣们上奏秦王嬴政,非要把韩国的郑国给咔嚓了不可。
郑国做间谍很外行,修渠很内行,他可是韩国的一流的水利专家。他理直气壮地向秦王解释说:当初我是韩国派来间谍,可这水渠修成,韩国不过多活两年,秦国却能沃野千里,一统天下,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嬴政非常认同郑国,的确是这个理,郑国修渠的确利国利民利千秋。就释放了他,让官(修渠官员)照做,钱照花,渠照修。历经十年,大功告成,秦王感念其功,遂命名为郑国渠。郑国渠的作用也充分地体现了出来。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郑国渠对秦国的具体作用。
郑国渠引清峪河、蚀峪河等之水入渠,又巧妙地连通了泾河和洛水。让所经河水,汇聚郑国渠。如此一来,关中平原形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灌溉农田四万多公顷。从此,关中再无旱田,就连河流下游的贫瘠土地也变成了沃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为秦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关中成为天下粮仓,人称“天府之国”、“八百里秦川”。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为下一步灭六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郑国渠完工6年后,秦国灭韩,15年后六国全部被灭,秦统一天下。
第二、郑国渠也是利韩的。
郑国渠本来就是想拖垮秦国的,让秦国要么修成阑尾渠,要么大笔挥霍把秦国修穷。郑国渠宽度达15到25米之间,深度八九不离十米,加上北方天气较寒冷,土地干硬,又是在山岭间开凿,再加上途中需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等,光开挖的土方量就多的不可估量,全部天然人力开沟挖土、开山凿石、分流拦截所经水流,建坝抬高水位……,所以修建难度和工程量之大不亚于万里长城,修建中所用人员多达几十几万人。关键是郑国修渠动机不纯,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不过,间谍事发后,郑国修渠就经打细算了。可尽管如此,秦国还是耗费很大的物力,人力,财力。根本无暇、无力顾及韩国,为韩国延命十几年。
三、郑国渠对秦国民众的作用。
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郑国灌溉了良田万顷,还把盐碱地变成了沃土,在农田灌溉技术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与此同时,修建该渠时,秦国由战争状态变成了生产状态。使秦国没有财力和经力修渠期间无力发动战争,人民稳定了生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避免了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身死疆场。
四、郑国渠对后世尤其是今天的作用。
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该工程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泽被后世,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朝之后,历代修渠者或借鉴或完善,修筑了郑国渠的各种升级版。在此完善着水利设施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渠道。
即使现代,郑国渠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民国时期在它的遗址上,又修筑了泾惠渠。
那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关中这个富庶之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这场导致波及80个县,足足有数年严重欠收,饿殍遍野。
燃眉之急,怎么办?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决心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救父老乡亲于倒悬。他决定引泾救灾,组成了修渠的专家团队,修建利国利民的泾惠渠。
泾惠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名民工在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汗水挥洒,历时2年完工。该渠以引水量16立方米/秒的速度,可灌溉60万亩田地。
郑国的郑国渠帮了韩国,帮了秦国,也帮了后世,其历史意义、现实作用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