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妇网 | 发型 | 着装 | 健康 | 情感 | 娱乐 | 厨艺 | 历史 | 星座 | 亲子 | 长发
当前位置:美妇网 > 历史 > 风云 >
垓下之战中,刘邦军队总共出动了多少兵力?
更新时间:2020-11-09 19:37

  垓下之战,下面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垓下之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音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

  在史记中已得知垓下之战。

  汉阵营的将领有:淮音侯、孔将军、费将军、绛侯、柴将军。

  柴将军:二岁十月入汉,击齐历下军田旣,功侯。

  孔将军:以执盾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为将军,三以都尉击项羽,属韩信,功侯。

  费将军:以舍人前元年从起砀,以左司马入汉,用都尉属韩信,击项羽有功,为将军,定会稽、浙江、湖阳,侯。

  这三个人的早期经历都是跟随刘邦,韩信在修武被刘邦夺走兵权后,韩信收集赵兵去打齐地,没有成功,刘邦抽调汉军部队去帮韩信,这时三人才跟随韩信。

  绛侯周勃的记载是还守敖仓,追项籍。在追项羽的过程中有其他汉军将领的战功,没有绛侯周勃的,可以得知周勃是后来才追上来的,没有跟随刘邦主力一起。

image.png

  英布:六年,布与刘贾入九江,有大司马周殷,周殷反楚,遂举九江兵与汉击楚,破之垓下。

  彭越: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

  可以得知垓下之战是以韩信为指挥,参与的诸侯有英布、彭越,但是并没有记载其他汉军将领有参与垓下之战,只有韩信、英布、彭越的诸侯军队,其他汉军将领去哪里了?

  樊哙:项羽引东,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四千人。围项籍陈,大破之。屠胡陵。

  夏侯婴:复常奉车从击项籍,追至陈,卒定楚。

  灌婴:与汉王会颐乡。从击项籍军於陈下,破之,所将卒斩楼烦将二人,虏骑将八人。

  靳歙:还击项籍陈下,破之。

  其他汉军将领的记载都止于陈,如果他们参与了垓下之战不可能不记载,在垓下之战后,对西楚各郡的扫尾工作他们都有记载。

  丁义:以卒从起留,以骑将入汉,定三秦,破籍军荥阳,为郎骑将,破钟离昧军固陵。

  刘邦的军队在追击项羽的时候,在固陵被项羽打败,于是用许诺封地的办法去找韩信、彭越求援。但是项羽不可能留在固陵和刘邦持久战,于是留下钟离眜守固陵。

image.png

  项羽带领楚军主力继续撤退,所以刘邦的军队攻下固陵是写打败钟离眜。但是项羽撤退了,韩信、彭越的军队还在千里之外。

  刘邦要做的就是拖住项羽的军队,等待韩信、彭越、英布的军队,一起合围项羽,于是刘邦在攻下固陵后,在陈县追上项羽的楚军主力。

  这时靳歙、灌婴的军队在完成对西楚北部的占领后,在陈县与刘邦的主力军队汇合,于是刘邦对项羽发起了进攻,从战后汉军将领的记载,楚军损失惨重。

  刘邦的地盘占据天下二分之一,不算上韩信、彭越、英布的地盘,刘邦是诸侯中地盘最大、兵力最多,要完成对项羽楚军的重击,汉军的兵力需要多于楚军。

  垓下之战项羽有十万,那在之前,要在陈县完成对十多万楚军的重击,汉军的兵力至少是两倍以上,也就是三十万军队。

  刘邦的汉军军队在陈县对项羽重击后,兵力受创留在陈县,没有参与垓下之战。刘邦就带着留在敖仓,后面追上来的周勃,到垓下和诸侯军队汇合,对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

image.png

  刘邦三十万汉军,加上韩信、英布、彭越三十万诸侯联军,等于六十万军队。

  秦灭楚之战,秦国首次李信带二十万军队伐楚失败,第二次王翦带六十万军队伐楚,加上楚国军队,双方军队一起也有上百万。

  垓下之战,相当于楚汉决战,双方兵力全出,相当于天下所有军队,如果只有四十万也不正常,但不算刘邦的汉军,垓下之战三十万诸侯联军对十万楚军就很合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键词:垓下,之战,刘邦,军队,总共,动了,多少,兵力,垓下,之战,
>>>
>>>
频道热点
人物
秘闻
故事
解密
  • 宋仁宗女儿福康公主的婚姻生活有多悲惨?皇帝的女儿也愁嫁
  • 对亲兄弟的猜忌之心很重的雍正,为什么会始终信任十三弟允祥?
  • 金朝为什么能存在那么多年?与风水之术有什么关系?
  • 商玲珑只是一个官机,凭什么能让白居易和元稹斗的昏天暗地?
  • 修长高大、丰满白皙:春秋时的美女标准
  • 民间传说:祝融镇守南方衡山的故事
  • 项羽曾任命陈平为都尉,为何后来陈平还是投奔刘邦?
  • 宋高宗赵构和秦桧为什么一定要杀了岳飞呢?有什么特殊原因?
  • 网站地图 | 高级搜索 | 用户登录 | 忘记密码 | 投稿邮箱:443728838@qq.com
    管理员QQ:443728838 赣ICP备180149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