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制度和内阁制度,趣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宰相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很长时间,一直到明朝初期的时候。这也难怪,皇帝实在是太繁忙了,还有很多业余的事请要做,这就需要一个来帮助自己管理国家。然而正是因为这样,宰相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一个岗位。当然了,皇帝也知道这样做,风险太大了,为了防止他们篡权,其实历朝历代也使用了不少的办法。
虽然有时效果明显,有时也会被钻了空子。但不管怎么说,宰相制度在历史上存在时间还是非常久的,存在即合理嘛。
明朝的初年也是有宰相的。终明一朝,只有四位宰相,当然了,也都是朱元璋时期任命的宰相。本来事请的发展可能也会这样继续下去,然而画风突变,朱元璋突然废除了宰相。
其实关于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其背后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如果因为胡惟庸个人,废除一个制度,那么有点说不过去了。
这会让人觉得朱元璋请绪化,没有大的战略眼光。
毕竟朱元璋所不满意的人实在是太多了,远非宰相胡惟庸个人。
关于这方面我们或许可以从朱元璋的一些所作所为看出点端倪。朱元璋个人非常强势,不管对于谁他都是有信心可以把控的,哪怕是跟着自己打江山的那些好兄弟。
可是,他的后代就不一定了。尤其是像这些功勋卓著又身居高位的人,特别是胡惟庸,一旦有异心,自己的儿子是否能够把控这个局面可就不好说了。
所以朱元璋对于宰相这个制度,从内心来讲,不是太认可的。
很快,朱元璋就力不从心了,因为太忙了,一天24小时根本不够用,不过他没有后悔自己的决定,甚至将这一条写进了《皇明祖训》之中,以后子孙坐皇帝时,不许立丞相。
不过他还是有办法的,设立了殿阁大学士,这些顾问的出现稍稍缓解了他工作量超负荷的窘境。
但我们说,并非所有的皇帝都是朱元璋这样,按道理他应该明白这些的。可是朱元璋实在是太看得起自己的后代了。
不过显然,他的这些举措,虽然避免了一些东西,但给后代们增加了太多的负担。
到了第三位皇帝明成祖登基的时候,他虽然苦恼于此,但也不可能打破父亲的做法,可是他忙于北伐,实在是力不从心,所以朱棣正式建立内阁制度。
但起初,内阁也只是皇帝的私人秘书,不是权力机构。不过随后,内阁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兼管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和决策机构。
经过不断地发展,尤其是到了万历早期,张居正实际上已经接近于现代首相的地位。可以说内阁体系已经相当的成熟了。但却始终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毕竟内阁这么久并没有取得法定地位。
其实这也是历任皇帝所比较纠结的,他们谁也不敢担当违反祖制的罪名,更不愿意放权,否则就和宰相是一样的了,只不过名字不同罢了。
而明朝的内阁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大多人出自翰林院,他们并没有从政的经验,更不知道民间疾苦。
就算这样,皇帝对内阁还不放心。司礼监对其做到了很好的牵制,张居正当年地位如此显赫,可还得讨好司礼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