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能与曹魏、东吴成三足鼎立之势,离不开诸葛亮苦心孤诣地出谋划策。然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使得刘备匡扶汉室这一遗志最终没能完成。常言道,虎父无犬子,诸葛瞻作为诸葛亮之子,被蜀汉百姓寄予厚望。诸葛瞻确实美名远扬,然而其谋略远在其父之下。绵竹之战,诸葛瞻率领七万大军,却被邓艾两千残兵所败,这是为何呢?
绵竹之战发生在三国后期,是魏灭蜀之战中的关键一战。癸未六年(263),司马昭决定对蜀汉开战。本来魏军兵分三路,由邓艾主攻姜维,诸葛绪负责断姜维后路,而钟会则趁机去攻打汉中。魏军计划不错,然而姜维却让魏军出乎意料,他在与邓艾交战后,又晃飞诸葛绪,接着去阻止钟会的主力军进攻汉中。如此一来,双方主力对峙,僵持不下。
邓艾提议,自己率经兵绕道音平,突袭江油,打开局势。邓艾的奇袭,让江油守将不战而降,刘禅这才派诸葛瞻率兵迎击邓艾。诸葛瞻受命与邓艾作战,但最终失败,这其中几点原因不得不提。
首先,诸葛瞻本身非将才,并不适合带兵打仗。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心北伐完成大业,但积劳成疾,病死于五丈原。蜀汉百姓感念丞相鞠躬尽瘁,而对诸葛瞻赞誉颇多,凡是朝中有好的政策颁布,就将其功劳归为诸葛瞻。事实上,诸葛瞻经通书画,又博闻强识,属实是才子,但却对带兵打仗并不在行。诸葛亮去世时,诸葛瞻年仅八岁。年纪尚小的他,无法跟随其父南征北战,诸葛亮的经验自然也难以言传身教。其后,北伐一事又由姜维主持。纵观历史,诸葛瞻并未在军事上获得过骄人成绩,突然派他迎战,难免败北。
除不善征战这一缺点外,诸葛瞻还不愿察纳雅言,导致错失良机。诸葛瞻带兵前去迎战,到达涪县后便不再前进。此时,尚书郎黄崇劝他要抢占先机,先占领险要之地。诸葛瞻对此却不以为然,犹豫之下,最终错失良机,让邓艾得以长驱直入。邓艾打败蜀军前锋,导致诸葛瞻不得不退守绵竹。除此之外,蜀将李球也曾给过诸葛瞻建议,提议蜀军分兵出城,扼守险要隘口。
不过,此建议也同样未被采纳。这些提议皆有可取之处,若是采纳,虽然未必获胜,但至少可以拖延一段时间。
相较之下,蜀军确实人数众多,但士兵却未必经良,将士未必能战。魏军兵力属实不多,但却是邓艾经挑细选。邓艾偷渡音平前,便经选了三万士兵,这些士兵本就是经英。而从音平到江油,虽然蜀汉没有设防,但高山阻碍,人迹罕至。其间七百余里,想要跨越此地,难度极大。魏军经历这些,所剩下的与其说是残兵,不如说是经兵。
这也难怪江油守将见魏军宛如神兵天降,不战而降。而蜀汉的经兵更多的则被姜维带领,诸葛瞻所率领的士兵军事素质相对较差,就连将领李球都是临阵受命。
作战之时,除客观因素外,士气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点。绵竹之战的前一年,姜维的第十一次北伐宣告失败,蜀军转为被动防御态势。蜀军上下对战争态势的看法并不乐观,这也是江油不战而降的原因。绵竹开战前,诸葛瞻曾自责,对内无法除去间臣黄皓,对外也不能制衡姜维,进军也无法守卫国土,自己身有三罪,无颜回去,决定与魏军决一死战。由此可见,诸葛瞻要与魏军决战,所抱的不是必胜之心,只是想要逃避。将领尚且如此,何况士兵?
蜀军低沉,魏军却是斗志昂扬。绵竹之战开始时,邓艾派其子邓忠自右进攻,而派师纂从左包抄,结果都被打败。两人报告难以击破,邓艾勃然大怒,呵斥道,生死存亡,在此一举,没有不可以。于是要将两人斩首,后来两人将功折罪,再次出战,大败蜀军。
可以看出,邓艾所存的是背水一战的心,作为将领立场坚定,所下的军令又及时有力,士兵自然士气高涨,魏军能胜并不奇怪。
绵竹之战,蜀军战败,确实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局,使得姜维陷入孤立无援,导致最终蜀汉被灭。绵竹之战固然令人惋惜,不过将错全部归结到诸葛瞻身上也是有失公允的。诸葛瞻着实失策,但即使他获取了短暂的胜利,蜀汉的国力已经远远落后于魏,灭亡只是早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