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清代三朝重臣张廷玉。作为康熙皇帝的大秘书却被连贬三级。如果放在一般人,早都被权力的波涛打得人仰马翻,可他却最终成为三朝重臣,让人刮目相看。
一、 出身名门的康熙心腹“秘书”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熟悉清代文学史的朋友可能对张廷玉的名字也挺耳熟。因为他是安徽桐城人,和“桐城学派”的戴世明、方苞、姚鼐等人是同乡。而大抵也是桐城钟灵毓秀,张廷玉的父亲张英早年也高中进士,并最终官至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
康熙三十九年(1700),张廷玉同样延续了桐城文人的“学霸之力”,高中进士,以庶吉士的身份开启了仕途。康熙四十三年(1704)春,康熙帝偶然向张廷玉问起已经退休的张英的近况,并命张廷玉赋诗,以看看张廷玉有无张英的风采。随后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张廷玉,不仅得到了康熙帝的亲口称赞,还被诏入军机处的前身南书房工作。
进入南书房后,张廷玉两头不见太阳,夜以继日,夙夜在公(用今天的话说,他简直就是“797”型好干部)。
有付出就有回报:康熙帝无论是出门游猎、避暑还是巡视,都把张廷玉带上,“穷边绝漠,余(指张廷玉)皆珥笔以从”。
然而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并无过错的张廷玉却突然被康熙一纸贬官,且连贬三级。且更让人M或的是,被贬的张廷玉不但不为自己的前途担心,反倒在家里一副泰然模样,让他的儿子差点为他请大夫。
二、 执掌机要的雍正首席“秘书”
张廷玉当然没疯。康熙帝贬了他的官,也不是因为不想再重用张廷玉。事实上,正是康熙帝欣赏他,才在这个节骨眼上来了这出人意料的一出。
“为父须待新君赐恩”,据说张廷玉曾在家中这么告诉儿子。
这八个字也许是后人的想象,也许是他的当时真实的心机。不管如何,这句话暗含着他被贬的重要原因。康熙六十一年(1722)正是康熙帝生命的最后一年,也是九子夺嫡大戏的高潮,亦为雍正帝的即位之年。无论“为父须待新君赐恩”是真是假,张廷玉在雍正即位后就立刻被提拔到了高位都是事实。因而把张廷玉的突然被贬理解为是康熙帝留给儿子的政治财富,亦是对张廷玉的保护,确实请理得当。
而因为是雍正恩师张英的儿子,也是满朝皆知的学问深厚、才干过人的人才,张廷玉在雍正王朝发展得比在康熙王朝还要好。雍正帝的谕旨多由张廷玉向其口授而书;雍正帝的立储密旨张廷玉是第一个被准许阅视的人;在命张廷玉为礼部尚书时,雍正帝说:“朕再四思维,非汝不可胜任”……
三、 终被打压的汉人“秘书”
于乾隆帝而言,张廷玉也是一位关系非同寻常的重臣。早在雍正元年(1723)年,在雍正帝的安排下,乾隆帝就在懋勤殿正式拜张廷玉为师。而雍正于雍正十三年(1735)暴毙,帝位突然悬空时,也是张廷玉最先站出来取出雍正立下的密诏,并助乾隆帝顺利继位。
事实上,张廷玉在乾隆朝早期的处境已难用一个“位极人臣”来概括。因为在即位的第二天,乾隆帝就宣布张廷玉可在驾鹤西归后配享太庙。这是汉人第一次,也是仅有的在清朝有此殊荣。因而可以说,只要张廷玉不刺杀皇帝、不背叛朝廷,那他按常理怎么都不会凄凉收场。可乾隆帝偏偏是个不爱按常理出牌的人。
乾隆十四年(1749)以后,乾隆帝突然开始找各种“奇奇怪怪”的理由斥责张廷玉:勾结朋党;张廷玉请求重申准其配享太庙的指令而惹恼了乾隆帝;乾隆答应了张廷玉的退休申请,但张廷玉没有亲自到宫门谢恩;皇长子病逝后,张廷玉不等丧期结束就急忙归乡;甚至张廷玉的亲家四川学政朱荃匿丧赶考,张廷玉都要连坐……在乾隆帝的一系列打压下,张廷玉从一个辅政大臣、军机大臣,直接成了一个被抄没家产的无权无势的退休老臣。
纵观张廷玉的一生,他着实已经走到了清代汉人臣子的顶峰。他的文思、清廉、勤勉、头脑灵活、善于揣度圣意等特质,放眼整个清朝都难逢敌手。再加上康雍乾时期朝廷对汉人臣子逐渐公正的大环境,张廷玉就这么成了三朝的“不倒翁”。
但同样可惜的是,他始终被困于清廷的大环境。当满汉之间矛盾加剧,他这个唯一被准许配享太庙的汉人就一下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也许乾隆帝也不想做一个不尊师重道的人,但若是“惩治”张廷玉一人就能换来政局的向好,那身为皇帝的乾隆帝也不得不为。
良禽择木而息、贤臣择君而侍。个人的命运往往被捆绑在时代的战车上。“为父须待新君赐恩”,张廷玉内心大抵清楚自己荣辱被时序的风吹打着,或者拼、或者DU、或者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