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扬州瘦马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扬州瘦马,这是古代美女的一部血泪史,命运从未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永远地取决于买家与卖家。看似风光无限,百般技艺,样样经通的背后,是怎样的无助,是怎样的凄苦?带大家深入了解秦淮河畔的扬州瘦马。
扬州瘦马所谓何意?
古代的扬州作为两淮盐商的聚居地,在这里聚集了大量的盐商富豪,其生活的奢靡程度令人难以想象,养瘦马就是傍其生存的产业,为他们所服务的。她可以被看成一种高级青楼女子,或者放到现在就是“二乃”。而为何叫瘦马呢?其实有多重含义,一是表示可以随意地凌辱或者蹂躏,就如同瘦马一样任由驱使。二是牙公、牙婆(指一些专门从事养瘦马的工作人员)以低价从贫苦人家买来幼女,经过训练培养,将其高价卖出。就如同买马驹驯养完,再高价卖出一样。与其相似的还有大同婆姨,西湖船娘,泰山姑子等。
扬州瘦马的来源与去处?
养瘦马开始时,只是针对于盐商富豪这一部分群体,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其暴利之后,竟然争先模仿,形成一种产业,明清时期尤盛。幼女最初几贯钱买来,经过一番培养,到最终可能会千万两卖出。就算富人不买其作小妾,也可以将其卖给烟花柳巷,反正是稳赚不赔的。尤以扬州地区最盛,甚至连挑选,审核,训练都有一套章程,女子被当成“商品”一样,挑来挑去,买来买去。
陶庵梦曾经就写过一篇关于扬州瘦马的文章。至瘦马家,坐定,进茶,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曰:“姑娘往上走。”走。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曰:“姑娘借手睄睄。”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曰:“姑娘睄相公。”转眼偷觑,眼出。曰:“姑娘几岁?”曰几岁,声出。曰:“姑娘再走走。”
扬州瘦马的培养方式?
这些扬州瘦马在小的时候不仅要学习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还要学习厨房技艺,床上Y巧,甚至还要学习投壶等一些娱乐项目来逗买家高兴。并且她们还被制定一套严格的三寸金莲标准,讲究瘦、小、尖、弯、软、正、香,往往老后就会失去行走能力,被人抛弃。而且她们还有严格的分级,在清代的丁耀亢的《续金瓶梅》中介绍,一等女子被教授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二等被教记账管事,辅佐商人;三等女红裁剪,厨房手艺。当然还有一些专门为青楼定点培养的。
扬州瘦马的最终命运?
不光有上文中所介绍的被卖给富商大贾作小妾,和卖入烟花柳巷当个头牌。其实这还算是命运好的,一些因为姿SE等没有被买家看上的瘦马,会游走于茶肆酒楼门口,谓之流莺,也就是如今的那种人。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莫如鬼,受饿受笞,俱不知矣。还有一些被当家主母或老鸨嫌弃,将其投井杀害。当然也有一些会爬上更高的位置,比如田贵妃,曾经就是一位瘦马,但是进献给皇上后深受皇上喜爱,就连她出生的地方都改成田家巷。
那么究竟是何种原因造成养瘦马之风盛行,其背后到底藏着怎样的隐请?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些商业重镇的兴起和富商大贾的增多。明清时期我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也获得了长久地发展,工商者不断壮大,尤其是江淮地区产生了很多经济重镇,那时我们也从最初的小农经济的自产自足,逐渐向购买商品,货币流通的方向发展。一些商人率先富裕起来,腰缠万贯,奢靡享乐,极大地机励了人们也经商,而扬州瘦马就是就是为富人所提供的服务,并且暴利也促使更多人经营。
二、政治法律上的不健全,使得扬州瘦马一直呈现出一种无人管制的状态。其实扬州瘦马就是一种买卖人口,但是当时没有更好的法律去约束,这无疑是纵容了人们继续从事这项活动,其中的暴利更加促进了人们去扩大产业。而且这种养瘦马一定上还真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机励人们消费,这无疑增加了税收,当然也使得当时的政府默许。
三、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人们接受这种形式。无论是李贽的反正统思想,还是黄宗羲的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亦或者顾炎武的启蒙思想,他们都一定意义上冲击了宋明理学,虽然依然还是在儒家思想层面之上,但却使得人们的思想获得一定意义上的解放。思想一旦解放,人们就会做出曾经约束之外的事请,经世致用,不会再拘泥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生产。而是想要通过商品经济,获得像富商那样更多的钱财,享受更奢靡富贵的生活。
四、西方思想传入冲击着理学导致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有所改观。理学主张人们存天理灭人衣,约束自身。而明清时候的西方思想文化随着一些文人的传播逐渐推广开来。这是一种带有民主SE彩的思想,人们更想要获得更好的生活,追求自我的感受,想要像那些富商一样享乐,所以追求财富。而且人们最初的士农工商的观念也逐渐向工商皆本靠拢。所以经营瘦马不但没有使人们抵触和反感,反而受到一定上的追捧,形成一种风气。
总结:扬州瘦马是时代的产物,受多重因素共同影响。但是回过头来她反映了当时女新的不幸和悲哀,沦为商品不是她能够决定的,从出生沦为瘦马时她的命运就已经不在她的手中,于是她拼命地学习各种技艺,无论是被B无奈也好,心甘请愿也罢,她只是想要活下去,通过自身努力将命运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可不幸的是大多数瘦马沦为“弃马”,“死马”,夜SE深处,悲鸣惨叫,凄苦无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