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澶渊之盟的事请,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
整个澶州之战,当时确实应该算是宋朝打胜了。
虽说辽军一直打到了澶州,这里离北宋的都城开封已经很近了。但是,如果就只说澶州之战的话,确实是宋军赢了。当时辽军在澶州对宋军的围困战中,宋军打败了辽国的先锋大将。“先锋大将”算得上是一支军队中战斗力最强的大将,先锋大将被打死了,当然是这一支军队的重大损失。
而且,实际上不仅仅是澶州之战,整个宋辽战争,也在澶州之战中发生了逆转。本来辽国由他们的最高统帅萧太后带领,举国入侵宋朝。在战争的初始阶段,北宋节节败退,辽军长驱直入,一直打到了澶州。但是,辽军不但最终被阻挡在澶州城下,不能再前进一步。而且,随着北宋军队反应过来,四面来援。同时辽军因为孤军深入,后勤保障各方面都捉襟见肘。若两支军队在这里相持的时间太长,最终辽军肯定会大败。甚至因为被宋军截断退路,辽军全军覆灭,也都有可能。
而且,也正是在这种请况下,辽军才开始派使者试探北宋,希望两军能够讲和,不要再打下去了。
一般来说,战争都是为谈判做准备的。除非那种你死我活的战争,一口能够把对方吃掉。当无法一口吃掉对方的请况下,都把战场上的输赢请况,作为谈判的资本。既然如此,北宋在澶州赢了,而且在战争态势上处于由败转胜的局面,为什么后来两国签订的“澶渊之盟”,却形成那样一种连年赔款的惨败结局呢?
不过,在我们看起来,是一个连年赔款的惨败结局。但是,在宋朝的君臣看起来,请况其实并不是这样的。为什么不是这样的呢?
我们按照澶渊之盟的四条,逐一分析,或许大家都明白了。
第一条是两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是兄,辽圣宗是弟。
这是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
在古代,中原国家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国家之间,一直维持着一种不太平等的关系,也就是一种“朝贡体系”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中原国家在轮理上是占了优势的。中原国家当时实行的轮理是“三纲五常”,也就是说,中原国家与北方游牧民族国家是“父子”关系、“君臣”关系,总之都是一种上下级的不平等的关系。
在“澶渊之盟”的谈判中,辽国当然不愿意再承认这种关系。他们虽然还达不到把两者之间的关系完全倒过来,但至少要实现比较平等的关系。于是辽国才提出了应该是兄弟关系。
不过就算是坚持兄弟关系,北宋依然认为,他们应该是兄,辽国应该是弟。按照古代的轮理来说,北宋对辽国依然有一种上下级的关系。辽国当然不干。最终宋朝脑洞大开,提出两国之间的称谓,不以国家来算,而以君王的年龄来算。谁的年龄大,谁就是兄。因为宋真宗比辽圣宗年龄大,因此宋真宗是兄。
辽国觉得有些吃亏,又提出,好吧,这次可以这样算。以后的皇帝,可就得按照“齿序”来说。北宋也管不得那么多了,总之这一次宋真宗大,当仁不让是兄,可以说算是赢了。
第二条是两国以白河沟为界限,重新划定疆域。
这一条,宋朝认为自己是赢了的。因为如果以白河沟为界限的话,辽国就得放弃遂城及涿、瀛、莫三州。
要知道,这三州属于是燕云十六州之中的。北宋为什么要发动对辽国的大战,心心念念的,就是想收回燕云十六州。如今通过这一次宋辽之战之后,北宋获得了燕云十六州其中的三州,还包括遂城。这对于北宋来说,如何不是一种胜利呢!
第三条,宋朝每年给予辽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的岁币。
这一条,宋朝是吃亏了,也就是“澶渊之盟”中最被后世诟病的地方。不过。不过,按照古代“朝贡体系”的规矩,中原王朝都是每年要向北方游牧民族国家赏赐粮食布匹的,因而也不算特别吃亏。
虽然在赏赐的名称上,辽国坚持要用“岁币”两个字,不用“岁赐”两个字。但是宋朝也顾不得那么多了,总之中原地大物博、物产丰富,赏赐一些给这些胡人也没什么关系。
第四条,双方开榷场做生意。
在今天我们的观念中,做生意是互赢的方式,而且我们还要鼓励这种方式。不过在古代,这却算得上是一种中原王朝对北方民族的一种“恩赐”。既然是一种“恩赐”,因此,也算得上是北宋赢了的。
从以上四条来分析,都算是北宋“赢了”,因此宋朝为什么不签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