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趣历史小编给大家带来马超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谈起大名鼎鼎的“西凉锦马超”,相信大多数人都不会感到陌生,他的武力水平在三国诸将中处于顶尖水平,年纪轻轻就立下赫赫战功。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马超起兵反曹,接连击破敌军,甚至B得曹草不得不“割须弃袍”。因为马超造反,马氏一族几乎被尽数处决,仅留下马超与堂弟马岱一同投奔刘备。对于这段历史的真实新,大多数人持肯定态度,然而在1800年之后,一位记者的无意发现却引发了人们对这段历史的争议和关注。
上世纪末,人民日报驻亚美尼亚特约记者马良在采访期间,他从一群当地人口中得知了亚美尼亚有一个与中国相关的特殊姓氏——马米科尼扬。在当地的传说中,这个姓氏的祖先来自于遥远的中国。这一发现立即引起了马良强烈的好奇心,在当地人的引见下,马良与苏里·马米科尼扬在著名的埃里温教堂外会面。通过这次交谈,他得知在这个家族口口相传的历史中,其先祖确实是中国人,而且其面部细节也与中国人有几分相似。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他们并不知道先祖的准确名字。
为解释这一疑或,马良请教了相关历史学家,最终在《亚美尼亚人史》里发现了有关马米科尼扬家族的信息。据史料记载,在公元3世纪时,一位名叫马抗的王子来到波斯避难,当时的中国皇帝得知此事后曾派人前往波斯,与波斯统治者阿尔达希尔一世交涉,希望对方能主动交出这个“落难的王子”,甚至还以战争相威胁。阿尔达希尔一世既不愿意让这位王子回去受死,也不愿与中国发生战争,他最终选择了一个折中方案,那就是将这位名为马抗的王子送往波斯属国亚美尼亚。马抗在得到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的收容后,成为亚美尼亚将领,率领军队一路南征北战。屡建功勋之后,马抗得到特尔达特二世的赏识,被赐予当地姓氏“马米科尼扬”。
那么这部史书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呢?此书作者莫夫谢斯是公元五世纪时著名的亚美尼亚史学家,在该国拥有“史学之父”的称号,况且他生活的年代距离马抗前往亚美尼亚避难不过短短一百多年,这一记载应该具备一定的可信度。对照中国史料之后,马良发现最符合“马抗王子”身份的人应该是三国时期马腾之侄、马岱的弟弟马抗。据孙盛《蜀世谱》记载:“马超从弟岱,字伯瞻,腾兄翼之子也。父翼入许为北军中候,后还凉州,凉州乱,将亲族数十西入。岱弟抗,随翼西入,或至西海。”此书记载马抗等人逃往西海(今里海)地区,这与如今亚美尼亚的地理位置基本吻合。
另一方面,波斯君主阿尔达希尔一世、亚美尼亚国王特尔达特二世的统治时间分别为公元226年-241年与公元217年-238年,与曹草屠杀马腾家族的历史事件恰好处于同一时期。马超家族被诛杀的时间是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马抗四处躲藏加上一路颠簸,数年之后才抵达波斯也十分正常。不过这并没有完全解决史料中的问题,马抗为什么是“王子”身份,而这位强硬的中国皇帝又是谁呢?
其实,马抗本来就出身世家大族,其父辈掌控着西凉地区的部队,波斯人将他称作“王子”也不是一件不可理解的事请。至于那位神秘的“皇帝”,则应该指的是追杀马超一族的曹草。毕竟曹草在当时已经完全掌控了朝廷,虽无皇帝之名,但也有皇帝的实权。因此曹草也极有可能被波斯人误认为“中国皇帝”。马超家族久居西北,本身就有羌胡血统,还一直与中西亚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因此马抗出逃波斯也是合请合理的。
此后,由于波斯帝国加强对亚美尼亚的控制,意衣强制改变亚美尼亚人的信仰,两国矛盾迅速机化。公元450年,马抗后裔瓦尔丹·马米科尼扬带领亚美尼亚人发动起义,尽管在波斯军队的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但是波斯帝国在此役之后也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亚美尼亚的政策。30年后,马尔丹的侄子——瓦安·马米科尼扬再次与波斯发动战争,这一次终于取得胜利,波斯帝国被迫承认亚美尼亚的自治权,随后由马米科尼扬家族成员出任亚美尼亚自治总督。为纪念这两位民族英雄,亚美尼亚人在首都埃里温的广场上,为他们树有巨型雕像,仿佛仍在向路人述说着他们当年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