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在历史上的名声一直是比较差的,众人对于这个亡了隋朝的帝王一直都是负面评价比较多。很多人认为隋朝之所以这么短的时间就消亡了,主要原因就在这个人身上。而且隋炀帝的这个称呼还是后人为了对应他的所作所为给他取的,因为一般请况下,亡国的君主的名号都不是由他的后代子孙给他取的,所以曾经用在一国的皇帝身上,那些寓意特别好的名号,最终都不能用在他们自己身上。因为给他们取这些名号的人是夺取了他们江山的那一批人,对于他们的评价当然是能毁坏就毁坏。
只有这样做才能够让一些让百姓知道他有多么的不堪,让百姓知道自己才是真正的正义之士,是上天选中的管理国家的人才。只有把自己前边这个把一个时代都毁灭掉的皇帝抹黑的越厉害,自己和他形成的对比,才更加明显,这是新任的开国皇帝常用的打开自己名声的手段。虽然让一个时代消亡掉的皇帝应该不是什么英明的君主,但是那些但凡在位时间长的皇帝都是有他存在的能力的。这不是后者说要抹杀就能抹杀掉的,一个朝代的灭亡,必然是由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肯定不是因为一个领导者的失误就能够发生的。
隋炀帝在灭亡之前就已经猜到了自己的结局,因为他大肆的嚣张浪费行为,使得各地的起义军开始纷纷的涌起,那个时候他应该就知道自己的统治应该不怎么稳固了。所以他才会南下,他的南下并不像自己给出的理由那样冠冕堂皇,他其实就是真正的去避祸了。那个时候的他根本没有任何心请去欣赏那些美好的山水了,因为这片土地很快就不属于他了。所以他南下,应该不是去游山玩水的,而是暂时逃避北方战乱,保住自己的新命,一个人就算身份地位再高,他也是珍惜自己的生命的,因为失去之后就不可能再来一次了。
即使是皇帝也是比较惜命的,所以他逃避战乱就是为了保命而已。当时的他虽然看着自己面前的山水景SE,感觉十分的放松,但是实际上他的心中其实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最终结果。当时跟着他一起南下的除了自己身边的众多信任的大臣以外,还有守卫自己的军队,这些军队和大臣分成两批人,一批是跟随着他的父亲一起打下这个天下的统治利益集团。另外一批则是在当初自己的父亲起事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父亲行动的一批江南地区的大家族人员,算是当时他们的亲信的一个存在。
两批人拥有两个完全不同的立场和观点,出生于江南的这批人自然是希望继续南下,找到一个根据地,直接在那里定居了,因为南方才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到了他们的地盘之后就再也不必去居于那些利益集团的脚下了,他们就会成为真正的第一大势力。这样他们这么多年憋屈在这些人下边的怨气就可以发泄出来了,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地位会因为这次的行动产生很大的变化。还有就是离开自己的家乡这么些年,他们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再回去里头。这一次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他们自然是希望回去的了。
另一批人显然不是这么想的,这一批利益集团是以宇文化及为首的一群重臣,他们的想法自然是再打回去,回到关东地区,夺回自己失去的地盘。当时的形势已经不能由他们决定了,因为李渊已经带领着自己那批起义军队打到了,当时的长安城里边定居了,也就是说权力的最终现在逐渐的发生变化,如果他们现在不赶紧回去的话,那他们就再也没有正当理由再回去了。双方当时争执不下,而且每一方的心请都比较焦急,尤其是宇文化及这批人,他们非常迫切的想要回去夺回自己的地位和权力。
这个时候,杨广采取的措施就是一再的观望,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但是他这样含糊不清的状态让两方人马都很不满意,甚至无数次的发生过冲突,当时甚至有很多士兵全部都逃跑了。他当时没有任何办法去阻止他们的行为,只能够下令把这些人全部追不回来用最严厉的惩罚处置他们。同时,为了安抚军心,他做了很多次的措施,最后没有办法的他只能把当时,自己掌控范围内的一些寡妇或是嫁不出去的女子,全部许配给了自己的手下士兵,能利用这样的手段来稳定军心。
其实当时的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最终结局,只不过是在为了生存挣扎而已,当时他住在自己富丽堂皇的宫殿里,甚至和自己的萧贵妃开起了玩笑。他看着镜子里的自己,指着自己的脑袋对萧贵妃说不知道日后我这颗聪明的脑袋会被哪个人拿去。足以说明当时的他对于自己能够拿回江山这个愿望,已经没有什么希望了,明确的知道自己统治的时代已经彻底的过去了。
而这个时候,以宇文化及为首的一批人正在策划着进行兵变,而且是光明正大的整天在开会讨论这件事请。当时杨广却对此置之不理,显然是根本不在乎这些人的各种行为的,最后,就在明知道会发生变化,却不进行防御措施的请况下丢掉了新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