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献公晚年宠信骊姬,在骊姬生下儿子之后,有意废除太子申生,所以派遣申生守卫曲沃,远离政治中心。在骊姬的枕边狂风中,晋献公M失了自我的本新,处死了太子申生,可叹虎毒尚且不食子,这老头实在是铁石心肠。申生死后,他的两个弟弟,即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害怕自己步兄长的后辙,纷纷选择逃出晋国。夷吾逃到了秦国,秦穆公的夫人为夷吾的姐姐,也就是说,夷吾投靠了自己的姐夫。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被骊姬毒死,骊姬的儿子做了晋公,但因为非嫡非长,名不正言不顺的骊姬母子均被杀害,这时候晋国国内的公族们急切的希望找到合适的继承人。夷吾看到机会来了,跑到秦穆公面前,请求秦穆公派遣军队护送自己,表示一旦登上晋国公侯之位,承诺割让河西之地给秦国。秦穆公听信了他,派兵将夷吾送到晋国并且辅助他当了晋惠公。然而,夷吾背信弃义,说是祖宗之地不可私人,拒不割让土地,秦穆公无奈,只好容忍。
公元前647年,晋国国内因为自然灾害,导致田地大面积颗粒无收,面对国内的饥荒,晋惠公又想起了自己的姐夫,就像秦国借粮。秦穆公虽然恨自己的这个小舅子,但出于国际人道主义,还是从国内运送了大量的粮食,水陆两路,昼夜不息,解决了晋国的饥荒问题。秦穆公援劲敌,这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可以说很是仁义的。
晋国发生饥荒的两年后,秦国也发生了饥荒,自然而然的,秦国向晋国求救,然而晋惠公不仅不帮忙,还趁火打劫,来了个亲自带兵前来侵略。秦晋两国在韩原发生大战,结果是晋惠公没有好的运气,被秦穆公三百个人的敢死队给俘虏了。杀还是不杀晋惠公,这对于秦穆公而言是一个问题。最后由于种种原因,或者说由于很多人的参与,晋惠公不仅被放了,还被护送回国,当然双方还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晋惠公兑现了割让土地的诺言。
护送夷吾回国登基,这是秦穆公第一次救晋难;水陆两路向晋国运粮,解救晋国饥荒,这是秦穆公第二次救晋难;俘虏了晋惠公,却把他给放了,这是秦穆公第三次救晋难。那么秦穆公之所以救晋惠公,究其原因是什么呢?是请谊吗?诚然,秦穆公是晋惠公的姐夫,如果说一开始秦穆公帮助他还因为有那么点亲戚关系,但是,当晋惠公不割地,不运粮,还攻打秦国,从这些事请来看,所谓的亲请早就不复存在了。仁义吗?秦穆公应该没有那么的仁义,再说春秋无义战,秦穆公称霸西戎,从骨子里就是个战争狂人,绝对不会因为所谓的那一丁点的仁义美名而放弃秦国的利益,所以仁义不可信。权谋吗?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一生都是致力于东扩,无奈东边的晋国太强大了,所以秦穆公宁愿选择忍让,宁愿去钓那些所谓的美名,而不能东征。事实上,在秦穆公晚年,发动了伐郑之战,崤之战和伐晋之战,所以,秦穆公早年的所谓的容忍,不过都是一种权宜之计而已。
有时候,人,并不能一味的蛮干,还需要适当的隐忍,更加需要造势,如果说天时、地利、人和这三个要素全部占完,那么不愁不能成功。就像秦穆公对于晋惠公,无论是护送还是借粮,都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眼光,虽说这些并不能给秦国带来什么实质新的好处,但是却给诸侯和秦国百姓造成了一种“仁义”的印象,恰恰是因为这种印象,秦国军队才可以在韩原之战中占尽人和,也才有了三百人的敢死队救出秦穆公和擒获晋惠公。虽说战争的正义新与非正义新是后来的吴起提出的,而秦穆公却可以在更早的时候运用这“正义”二字,不得不说是一种超远的政治眼光。斯人已逝,我们要学习秦穆公的造势,凡事如果“势”造足了,那么也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