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5年,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之官安禄山起兵造反。笳鼓动,渔阳弄,唐玄宗惊惶之下,不得不避祸西蜀。
然而,唐玄宗身为一国之君,为何不是安禄山的对手呢?
一,兵役制度
说起安禄山造反,首先要从唐代的兵役制度说起。
唐朝立国之初,实行的是府兵制度。这是从北朝流传下来的一种兵役制度,简单来说就是兵农合一,闲时种地,战时杀敌。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唐玄宗时期的关陇贵族已经失去了战斗的能力,因此唐玄宗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
所谓的募兵制,简单来说就是职业军人模式。
这种模式下,招募来的军士和地方军阀之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复杂关系,再加上安禄山军中番将云集,这些胡人将领很少接触儒家思想,更是只认将领,不认皇帝。
日久天长,唐代的节度使权势日重,逐渐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安禄山身为三镇的节度使,其手中兵力大约有15万之众!因此,就算面对的对手是整个大唐帝国,安禄山也并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
二,M之自信
俗话说:“不怕神对手,就怕猪队友”。可安禄山造反,却要感谢“猪对手”唐玄宗的配合了。
早在安禄山起兵之前,高力士就曾对安禄山的庞大势力深感不安,他对唐玄宗说:“边将拥兵太重,陛下将何以制之?臣恐一旦祸发,不可复救,何得谓无忧也?”可惜的是,高力士的提醒唐玄宗并没有放在心上。
之后,杨国忠也曾提醒过唐玄宗要当心安禄山造反,可惜的是,唐玄宗M之自信觉得自己可以掌控局势,杨国忠的提醒唐玄宗也没有听从。
等到安禄山征兵秣马,反迹已现的时候,无数的文武官员向玄宗报告安禄山造反。
可惜的是,玄宗偏偏要做个“叫不醒的人”,不仅不信大臣们的话,还把所有说安禄山造反的人都捆起来交给安禄山处置。
终于,天宝十四年,狼烟四起,渔阳鞞鼓,惊破了霓裳羽衣曲。
三,胡乱指挥
其时天下承平已久,早已兵无战力,民无战心,根本不是安禄山叛军的对手。
叛军一路势如破竹,仅仅一个月便攻入洛阳,兵锋直指长安。安西节度使封常清、高仙芝见叛军来势汹汹,决定据守潼关,以逸待劳,跟叛军打一场持久战。
这个战略部署无疑是正确的。一来当时潼关守军有二十万,只要死守潼关,就可以打破叛军速战速决的计划。二来潼关本来就是天险,又是长安的屏障,只要守住潼关,长安就无忧了。
可这时“猪对手”唐玄宗又来帮叛军的忙,他看这些将领不肯与叛军交战,竟然怀疑这些守将与叛军勾结,于是下令斩了潼关守将封常清、高仙芝。
没了守将,唐玄宗只得将白发苍苍的哥舒翰派去镇守潼关,可哥舒翰分析敌我形式后,同样认为坚守潼关是最好的方法。唐玄宗大怒,他要的是立刻打败叛军,哪有耐心等着这帮将领坚守不出。
于是唐玄宗下旨严令哥舒翰出战。哥舒翰无奈,大哭一场后只得带兵出战。
唐军弃险出战,中计大败,二十万大军只逃回了八千人。哥舒翰本想整顿旧部,来日再战。
可他手下将领想到封常清、高仙芝的下场,不愿继续给唐军卖命,于是绑了哥舒翰投降敌军,潼关就此失守。因为这场战役是在灵宝打的,史称“灵宝之战”。
潼关是长安的门户,天险已失,长安难保。唐玄宗只得狼狈西遁,可惜东西二京,一朝陷落敌手,自贞观至天宝数代经营的繁华盛世,就此戛然而止了。
虽然最后唐军历经8年苦战,终于平定了安史之乱,可大唐的繁荣气象,却再也没有回来了。可惜偌大一个王朝,竟被一个小小的节度使弄得由盛转衰,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