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战国时期历史的,都会知道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某君。如信陵君魏无忌、平原君赵胜、马服君赵奢、武安君白起等等。但也有被封为“侯”的,如魏冉被封为穰侯、范雎被封为应侯、吕不韦被封为文信侯、嫪毐被封为长信侯等等。有人会好奇这“君”与“侯”一样吗?到底哪一个的爵位高呢?
秦统一后,君侯常并称,以用对身份尊贵者的敬称。如《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廷尉责曰:‘君侯(周侯)衣反邪?’”。但是,在先秦时期,古人用“字”极为经确,“君”是“君”,“侯”是“侯”,绝不可以混为一谈。“君”与“侯”的地位相当於帝制时代的“王”,不过在战国时期,诸侯国君的最高爵位为“王”。所以,各诸侯国的封君自然不能称“王”。而像朝鲜王朝等,其国君才称王,朝鲜的王子们的封号也称作“某某君”,如光海君、燕山君、临海君等等。
但“侯”的地位又较“君”的地位为尊。战国前期,韩、赵、魏等国国君的爵位就为侯爵。如魏文侯、韩昭侯、赵献侯等等。前323年,发生了魏国、韩国、赵国、燕国、中山国等“五国相王”事件,即五诸侯国互相承认其王号。但是,赵国的国君,也即后来的赵武灵王,认为凭赵国的实力还不足以称王。所以,在其回到赵国,不但没有称王,而且还贬号为君。让赵国臣民称其为赵君,而非赵侯。而到了战国后期,如卫国,其国土日削,于是也贬号为君。
到战国后期,虽然“侯”与“君”,在本质意义上都属於封君。但“侯”的封地远比“君”要大得多,“侯”属於超级大封君,如文信侯吕不韦,食河南洛阳十万户。而对封君来说,其封地能达到万户,就已经属“大封君”了。封“侯”的都是国相级人物(嫪毐有宠於赵姬,属特例)。所以,在战国时期,“侯”与“君”的地位是绝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