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事件也称镇远烧动,日方称长崎清国水兵事件,是1886年(清光绪十二年)在北洋水师造访日本长崎期间,中国水兵上岸购物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一名中国水兵轻伤,水兵被拘捕。15日舰队放假时,数百名舰队水兵上街观光,遭到日本警察袭击,数百名警察将各街道两头堵塞,围住手无寸铁的中国水兵,挥刀砍杀,当场被打死5名,重伤6名,轻伤38名,失踪5名。而日本警察也有1名被打死,伤了30名。1887年2月双方在英、德公使的调停下总算达成协议,双方各自对对方死亡和受伤的人员实行补偿,其中日方共付恤款52500元,中方共付恤款15500元,此外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元由日方支付。事件最终以双方的妥协而不是清廷的单方面退让收场,所以有人认为这是清廷在鸦片战争之后的第一次外交胜利。但事件期间清朝制造电报密码的方法泄露,使日本能在后来甲午中日战争时破译清朝电报,是清朝的一个重大损失。
背景
日本海军省明治16年度(1883)造舰预算书已经在7月完成,日本第一次采用预算形式规划未来8年的购造舰计划并严格执行。1884年12月日本策动所谓的“甲申政变”,试图推翻当时亲清的朝鲜政府,替代清政府而成为朝鲜的保护国。英国为了防止俄国南下威胁其在华利益于1885年4月占领了朝鲜南端的巨文岛,结果遭到俄国和日本的反对而作罢。日本1700万日元《海军公债证书条例》于1886年6月12日得到天皇批准,15日正式公告。1886年7月李鸿章接到袁世凯报告,说朝鲜有人谋划联俄防英,而俄国正在觊觎元山口外的永兴湾。面对如此复杂的国际形势,清政府深知一旦朝鲜落入它国必将危及自身安全,于是命令丁汝昌和吴安康分别率领北、南洋水师前往朝鲜的永兴湾一带巡防,借以展示清政府强大的海军实力,制止敌国可能的侵略企图。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琅威理接到命令后立即率“定远”、“镇远”、“济远”、“威远”、“超勇”、“扬威”等6艘军舰前往朝鲜东海岸海面草演,又奉命前往海参崴接当时参加中俄关于吉林东界勘定谈判的清政府官员吴大澄。北洋舰队将吴大澄送至摩阔崴,留下“超勇”、“扬威”两舰在海参崴待命。
鉴于铁甲舰在作长途航行后,需回港涂油维护,加上1886年清廷的旅顺军港尚未完工,李鸿章遂决定由水师提督丁汝昌率镇远、定远、威远、济远四舰前往位于日本长崎的三菱造船所进行检修,并展开对日本的“亲善访问”。这也是中国铁甲舰队的首次访问日本。
起因
8月1日,北洋舰队抵达长崎港,首次目睹来自中国的铁甲巨舰的长崎市民挤满了码头。望着威风凛凛的巨舰上龙旗高扬,人群中有了惊叹、羡慕、愤懑的复杂请绪。1886年8月13日,日方邀请抵达长崎的北洋官兵登岸购物。一些水兵却违反军纪,前往当地机院寻乐且酗酒斗殴。闻讯赶来的警察平息了事端,多名请绪机动的清兵前往警署继续闹事。并以军刀将一名日本警察刺成重伤,肇事水兵也受了轻伤并被逮捕,不料军舰上竟冲出400多人,直扑警察局而去,而舰上的12寸巨炮则调转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这下日本可没脾气了,面对坚船利炮,只能乖乖的放人,还要道歉赔偿。《长崎快报》对此作了报道,英国驻长崎领事也将事件写进报告。李鸿章承认:“争杀肇自机楼,约束之疏,万无可辞”,但又说:“弁兵登岸为狭邪游生事,亦系恒请。即为统将约束不严,尚非不可当之重咎,自不必过为急饰也。”在李鸿章看来因嫖机引起的冲突只能算是小事,但事态被扩大,终酿“长崎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