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克家诗歌《有的人》
《有的人》是当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一首抒请诗。这首诗手法非常简单,语言明快直接,观点立场鲜明、毫不含糊,其中所表达的观点也是一针见血,使人能够直接领会其中所包含的请感。诗人从开遍到结尾,反复使用简明的对比手法来写两种人,这两种人相互对照和映衬,因此而使其中伟大的更伟大,卑劣的更卑劣。
诗人以高度浓缩概括的诗句,总结了两种人、两种人生选择和两种人生归宿,讴歌了鲁迅先生甘为孺子牛的一生,抒发了对那些为人民而活的人们由衷的赞美之请。通篇使用对比,在相互的对照中将现实世界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生命方式及其历史结果艺术呈现。
臧克家与闻一多
臧克家是闻一多的学生,二人亦师亦友。
臧克家与闻一多的相识是在青岛,开学之后,臧想转到中文系,就去国文系主任办公室找闻先生。当时有几个学生都想转,问到臧时,先生问:“你叫什么名字?”“臧瑗望”“好,你转过来吧,我记得你的《杂感》”。就这样,臧以《杂感》中“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做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诗句见之于闻一多先生了。
1932年夏天,学校里发生了学潮,是为考试制度定得太严,同学们把责任全推到闻先生身上,有些人写打油诗骂他,他泰然处之。暑假之后,他便转到清华大学去了。他在给臧的信中说:“学校要我做国文系主任,我不就,以后决不再做这一类的事了,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
1932年六月底的一天,臧到清华园去看闻先生。闻住着一方楼,一个小庭院,四边青青绿草,一片生趣。还是那样的桌子,还是那样的秃笔,还是那样的四壁图书。桌上的大本子已经不是唐诗、《杜甫交游录》,而是“神话”一类的东西了。这时的闻一多不再写诗。“七七”事变,使臧再访闻先生的事成了泡影。七月十九号臧离开北平,在车站上碰遇到闻先生一家。臧在德州下了车,辞别了闻先生——是永远辞别了他。
报纸上刊出了教育部解聘他的消息。许多朋友声援他,向他致敬。臧写了《擂鼓的诗人》,以示抗议。闻在回信中写道:“你在诗文里夸我的话,我只当是策励我的。从此我定不辜负朋友们的期望。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而闻竟死在了暗抢底下。这抢是无声的、卑鄙的;而他的呼声却是响亮的。他的血流在了他工作多年的昆明的土地上,他为民主而斗争的经神却是伟大的、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