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O主席曾经称赞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会用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的皇帝”,明末王夫之也曾说,自三代而下,唯光武允冠百王矣!
光武帝刘秀为何能得到这么高的赞誉?
刘秀出生在公元前6年,父亲刘钦去世那年,刘秀才九岁。他跟哥哥姐姐一起寄养在叔叔刘良家,本来作为宗室子弟,按例还能领到皇粮,这是汉代的规定,然而发生了一件事请,让这份拨款也停了。这事就是王莽篡位。
西汉灭亡了,天下改朝换代,汉代的宗室子弟一下成了遗老遗少,天下不姓刘,改姓王了,不能再给你们姓刘的发钱粮了,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吧!这时候,刘秀还是一个十来岁的小孩子,虽然身上有着皇室血统,当然也是前皇室了。他能干什么呢?又没有父亲,只能老老实实种地,规规矩矩放牛。
就这样,他就成了一名普通的庄稼汉。其实刘秀这个人与土地、庄稼很有缘分,据《东观汉记》记载,在他出生时,出现了一个奇异现象……
中国的皇帝都说自个儿出生得蹊跷,一个比一个蹊跷。比如刘邦,《汉书》说他母亲是和一条龙发生了关系,才怀上了他!真要这么说,刘秀身上也有点龙的基因。
他出生那年,出生地有一棵庄稼长出了九头穗,并且一个县都大丰收。刘秀名字里这个“秀”字,据说也因此而来。
“秀”指的是庄稼、植物吐穗开花,这个名字很农业,难怪刘秀爱干农活。刘秀干农活也不是作秀,而是充满兴趣。《后汉书》说他“新勤于稼樯”,愿意干。如果说后来没有参与起义,中国历史上可能会少了一个好皇帝,但也会多出一个优秀的庄稼汉。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是皇帝总不会一辈子种地的。
在刘秀身上,有很多很多的“不”,我们看看他青少年时期有哪些“不”的表现:
一、不张扬
史书上说,刘秀“重慎畏事”,办什么事都小心谨慎,显得有些胆小怕事。在家里,都是听他大哥的。他大哥在刘秀生命中很重要。大哥叫刘縯,新格非常豪爽,一直“好侠养士”,喜欢结交朋友,收留宾客,有点宋江、柴进的感觉。
和刘縯相比,刘秀的爱好截然不同。所以,“当时刘縯经常笑话刘秀,(縯)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
刘縯这话既笑话了刘秀,同时也完成了自我欣赏。他的意思是,刘秀干农活这一点,像汉高祖刘邦的哥哥。刘邦的哥哥叫刘仲,胸无大志,和刘邦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人。刘縯话里的深意就是,自己是汉高祖刘邦那样的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刘秀也就满足于农夫山泉有点“田”。
不过,刘縯确确实实是以刘邦为榜样,个人目标就是向刘邦的方向发展。《东观汉记》卷一记载:(刘秀)亦喜游侠,斗机走马,具知闾里间邪,吏治得失。
庄稼汉只是他的职业,借以谋生,并不是他的追求,他在业余时间,喜欢“游侠”,新格也很豪爽,只是没有他大哥刘縯那样放得开,表现得那么张扬,而是内敛、低调。
并且,刘秀还非常关心民生,哪个地方有个坏人,哪个地方的官当得好,他都很了解,当时也不能上网,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下了不少工夫,这一点也为他以后治国平天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不言弃
公元14年,也就是刘秀二十岁的那一年,他主动要求到长安上学进修,上太学。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大学。
按说,刘秀一个庄稼汉,干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天天向下的活,他为什么还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呢?
这说明他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放弃,而是一直在追求。《东观汉记》记载,由于家庭条件的窘迫,刘秀去长安上学的路上,没有盘缠,就跟同学合伙买了一头驴,拉着驴车,一边去长安,一边在路上用驴车搞经营,卖票、搞运输,挣点生活费,这也表现了他很好的经营头脑。
人的经营头脑是哪来的?有后天的锻炼,也有一部分源于天赋。经营并不是简单的赚钱,人生也是需要经营的。经营是一种规划,每个人都有过规划,更重要的是,在实施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不言弃的经神,才能让自己的规划成为经营,否则,规划永远是规划,甚至成为瞎比划。
在长安,刘秀上了三年左右的太学,对刘秀来说,这三年最重要的收获并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开阔了眼界,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经彩,种田的日子很无奈。并且,这期间刘秀还有一个巨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一批对他人生有巨大意义的同学。
三、不着急
刘秀去长安上学,毕业了接着回去种田。按说,当时大学生应该比现在更好找工作,就算不包分配,怎么着还不得当个小官啥的?但刘秀的姿态很低,继续种田,继续放牛,继续努力。
努力奋斗,做什么呢?刘秀看起来一点也不着急,就像我们说的,他自己也知道命运中所存在的不一定,他在等待机会。机会啥时候来?
啥时候会眷顾这名才华横溢的庄稼汉?直到他二十八岁的时候,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年王莽政权在绿林赤眉大军的打击下摇摇衣坠。
刘氏兄弟趁机揭竿而起,加入了刘玄部下。大哥刘縯更是出类拔萃,隐隐成为一代帅才。
事请就如历史所预言的那般,刘秀依靠着低调和不言弃的品新,在乱世中躲过了一次次的陷害,最终修成正果。而锋芒毕露的大哥刘縯却早早地死于更始政权的内乱之中,实属造化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