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文章得出很多企业倒闭的原因:总部越来越大,基层越来越忙碌,成本越来越高,客户越来越不满!
只要有人存在的地方,都需要管理。怎么才能实现最为高效的管理,这是一个亘古已久的话题。在1200多年前,有一位宰相,他找到了管理的真谛,并真诚告诉了当时的皇帝。这个人的名字很有意思,他叫杜黄裳。谐音读起来是“度皇上”。事实上,名如其人,他确实是一个“度”皇上的人。
这位土生土长的陕西西安人,年轻的时候就进士及第,先后在地方和中央从事政策研究、纪检监察、文化思想、综合管理等工作,历经唐德宗、唐顺宗和唐宪宗三代领导。尤其在唐宪宗时代达到了事业巅峰,被任为宰相,后来还享受“国公”的爵位待遇。
唐宪宗是唐朝中期的皇帝,他继位时,唐朝藩镇割据、政局不稳,大唐前途和命运处于生死攸关的状态。作为宰相的杜黄裳,他极力主战,主张削弱藩镇,唐王朝政局得到巩固,唐宪宗的政治理想得到初步实现。
唐宪宗名为李纯,也是名如其人,这是一个很纯粹的人,也是一个赤心兴国的帝王。平藩之后,意气风发的唐宪宗决心恢复这个庞大帝国昔日的强盛荣光,梦想再造一个新的“贞观之治”。
有一天早朝,唐宪宗向群臣抛出了一个很大的命题:“自我继位以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今天我把你们叫来,请大家议议。从古至今,一些帝王身必躬亲,辛苦草劳,取得了政治清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成功,但是也有一些帝王却清净无为,却能垂拱而治,他们也取得了很成功的业绩。你们觉得,我怎么做,才能最好?”
大臣们面对这样的一个话题,不敢轻易作答。
唐宪宗看着大臣们,微笑着说:“请大家畅所衣言,我很想听听诸位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你们但说无妨,说错我不怪责,对于有价值的建言,我还会积极采纳。”
这时候大臣们开始讨论起来,有人建议皇上亲历亲为,有人建议无为而治,也有人建议两者兼得。
唐宪宗仔细听着这些发言,大家讨论气氛和谐而热烈,不时也有一些有价值的建言令宪宗微微点头称赞。但是,宪宗更想听一个人的看法。这个人就是杜黄裳。
他听完其他大臣的各抒己见后,认真地看着杜黄裳。
杜黄裳真诚而平和地说:“众所周知,帝王上承天地和国家的使命和责任,下负造福万民、兼济天下的重任。在这样的职责之下,必然需要朝夕忧劳,很难能安逸清闲。但是,帝王和臣下之间,还是有一定分工,国家运行也有一定的程序和法规。作为帝王,要修身养新,善于选择贤才,能够科学甄别人才,经心选人,慎重用人,处于公心,对各类贤人委以重任,并制定良好的机励政策,当他们立功时予以奖赏,当他们渎职、违法时处于刑罚,做到奖罚分明。如果这样的话,哪里还会有什么人不竭尽全力为国家做事?国家还有什么样的目标不能实现?”
唐宪宗点点头说:“对,皇帝的主要任务其实就是选人用人。”他示意杜黄裳继续说下去。
于是,杜黄裳补充道:“贤明的帝王在寻找真正的人才时,确实是很辛苦的,但是,当任用人才到位后,则可以一劳永逸。这就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为什么能够清静无为做帝王,而政治修明、国家稳定的最根本原因。作为帝王,比如诉讼、交易等细小的事,应该让相应的职能部门去办理即可,类似这些事请,君主能不亲自过问就不要亲自过问。如果所有的事请,都自己去做,那就会管不胜管。”
看到唐宪宗认真地听,杜黄裳又举例加以说明:“秦始皇曾给自己定下规定,每天所阅的疏表奏章,是用称来称取,以确保掌握政请民意,更好治理天下,不可谓不勤勉;魏明帝还经常亲自到中央政务办公系统去检校发行文书,以防纰漏;隋文帝就更勤奋,他在议事的时候,经常废寝忘食,身边的侍卫,只能边开会,边传递食物充饥。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放在今天看,这些人不仅对当世全无补益,却反遭后人讥笑,可以说,费力不讨好。因为他们不是不敬业,不是不辛苦,他们竭尽全力在为国效力,为帝国的运行勤奋工作、奉献服务,但是他们这样做,其实是不合乎请理的。”
唐宪宗听到这里若有所思,大臣们也被他的所讲感染,勾起了他们新的思索。这时候,杜黄裳抬高了音量,大声总结,说出了一句千古至理的论断。这也是,只有在彼此充分信任的上下级之间才可以点偷的一句话。
“一般说来,帝王最忌不能推心置腹,臣下最忌不能竭尽全力。如果帝王怀疑他的臣下,臣下不忠诚其主,上下不能同心,如果以这样的局面来追求政治修明、国泰民安,那实在是太困难了。”
唐宪宗听完,深以为然,大赞杜黄裳的远见卓识和赤胆忠心。认为他的建议非常好,极为正确。
之后的唐宪宗,在杜黄裳及群臣的辅佐下,励经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最后开创了“元和中兴”的辉煌。
纵观古今,管理问题说到底,就是一个用人的问题。说到底,级别越高的领导,其最核心的使命在于用人。选任人才,充分信任,科学机励,则管理无为而无不为!
1200多年前的杜黄裳,他对于管理经髓的认知,放在今天这样一个管理科学日益发展的时代,依然散发着智慧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