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世宗刚一即位,就为了亲生父母的封号和群臣反目。为了维护礼仪,群臣不惜犯颜上谏。明世宗一怒之下,制造了左顺门事件,前后被惩罚、受牵连的大臣多达几百人。然而,这场大礼议之争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一连持续了二十年。表面上看不过是名分之争,却反映出了明世宗与内阁大臣的深层争斗。
倔强的少年皇帝
1521年,明武宗去世,因为膝下无子,也并没有亲兄弟,继承人便成了大问题。皇太后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根据《皇明祖训》“兄终弟及”的规定,在皇族中选中了与武宗血缘关系最近的堂弟朱厚熜为世子,即位成为新帝,这就是明世宗,又称嘉靖帝。
朱厚熜这年只有十五岁,一直随父亲兴献王生活在位于湖北的封地。他自幼喜欢读书,通读《孝经》、《大学》,非常注重礼节。自从父亲一年多前去世后,他就一直代替父亲统治封国。
朝廷派人前去迎接新皇帝。太监谷大用先到,但朱厚熜拒绝他的拜谒,一定要等到大队人马到来。四月二十二日,朱厚熜到达京师郊外,他和大臣们围绕采用什么礼节来迎接,开始争论。
按照太后的意思,礼部认为,朱厚熜以皇太子的身份即位,应该从东安门入宫,居文华殿,接受群臣的劝进后再择日登基。朱厚熜却不愿意接受。他搬出武宗的遗诏,说武宗原话是让自己“嗣皇帝位”,这样自己就不是皇太子的身份,而是以皇弟的身份即位称帝。一切事宜不该按照皇太子登基的礼节办。
几番争执过后,大臣们妥协了。朱厚熜在郊外接受群臣的祝贺,然后从大明门(东安门是藩王与臣子进出的门,大明门才是天子进出的门)入城,随即在奉天殿即位。他颁布诏书说“奉皇兄遗命入奉宗祧”,不承认自己的皇太子身份,并改年号为“嘉靖”,没有采用群臣拟定的“绍治”年号。
十五岁的新皇帝从即位开始,就表现出了对于礼节的执着与不妥协。对于明朝的大臣们来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议礼派对战护礼派
明世宗即位后,命令礼部讨论给他的亲生父亲兴献王上封号。礼部尚书MAO澄非常为难,去向杨廷和请示。杨廷和想了想,搬出历史上西汉定陶王的例子,供MAO澄参考。西汉成帝没有儿子,去世前立侄子定陶王为皇储。他死后,由定陶王即位,就是汉哀帝。杨廷和对MAO澄说:“这个例子可以仿效。”
礼部的大臣认为,世宗是由小宗承继大宗,应该尊奉正统。MAO澄就上疏给嘉靖帝,说明朝宫廷的年节娱乐活动非常丰富。元旦(现在的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时,宫内有烧香、放纸炮与“跌千金”等活动。立春的前一天,顺天府还要在东直门外举行“迎春”仪式,比赛跑马。元宵节时,帝后登楼赏花灯,宫中还有杂技表演。正月十九是“燕九”节,届时皇帝和内臣要到白云观游访,以求得“长生之道”。清明节时,皇帝要到回龙观等地踏青,宫中还有荡秋千等娱乐活动。端午节时,帝后到西苑,观看龙舟比赛,并到万寿山擦柳。七月七日的七夕节,宫中穿鹊桥补子,玩乞巧。七月十五日中元节,西苑做法事,放河灯。中秋节时,宫中有祭月等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皇帝要到万寿山等地登高郊游。从十二月二十日起到次年正月十七,宫中每天白天都燃放花炮,安置花灯、扎烟火。这些年节娱乐活动,大多数来自民间,并且在民间也是广泛流行的,有的还一直流行至今。参照古代的事例,尊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皇考(即已死去的父亲),兴献王为“皇叔考兴献大王”(即皇叔父),兴献王妃为“皇叔母兴国大妃”(即皇叔母)。祭祀时,世宗应该对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世宗非常愤怒,呵斥道:“照你们这样说,父母不就可以换来换去了吗!”他驳回这个提议,责令群臣重新讨论。
杨廷和与MAO澄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意见。世宗见他们硬的不吃,便试图改为怀柔政策。他先后赐给杨廷和与MAO澄丰厚的礼物,MAO澄也修改了部分意见,认为将来世宗生了儿子后,可以让第二个儿子取代堂弟朱厚炫成为兴献王,奉祀宗庙。但在大的原则新的问题上,双方谁也不肯让步。
君臣僵持时,一位名叫张璁的进士上疏,驳斥杨廷和与MAO澄,认为世宗和西汉的定陶王有所不同。定陶王是在成帝去世之前即立为皇储,奉养在宫里。而世宗是按照皇明祖训即位的,不是孝宗的后代。世宗即位是继承皇统,而不是继承皇嗣。所以,世宗应该尊自己的父亲为兴献皇帝,母亲为兴献皇后,并在北京为父亲立庙祭祀。
此言一出,群臣哗然。大臣们纷纷表示反对,还要弹劾张璁。一时间朝廷上下闹得不可开交。不过,张璁的意见却深合世宗的心意。世宗见到这份奏折后,高兴地说:“我们父子终于得以保全了。”
这时,世宗的生母蒋妃来到通州,听说大臣们要世宗尊孝宗为皇考,十分气愤,说:“我的儿子怎么成了别人的儿子!”拒绝进京城。世宗大哭,杨廷和只好妥协,让世宗以太后的名义追尊兴献王为“兴献帝”,王妃为“兴献后”。在迎接蒋妃入京时,世宗又以辞去皇位相要挟,要求施行迎接皇太后的礼节。杨廷和只好再次让步,让这位十八岁的皇帝按照自己的想法,欢欢喜喜地迎接生母入宫。
这件事被称为“大礼议”,以杨廷和为代表的大臣称为“护礼派”,他们坚决维护原有的礼仪,要求皇帝作出妥协;以张璁为代表的大臣称为“议礼派”,他们迎合皇帝的要求,认为礼节都是可以改变的。虽然护礼派暂时作出了妥协,但他们在朝廷中的势力仍然很大。杨廷和对张璁始终耿耿于怀,找了个借口将他外放到南京去了。
这年十二月,世宗又要给兴献帝、兴献后的尊称加上“皇”字,杨廷和等人再次反对。君臣又要为礼议再度陷入争执。这时,清宁宫后殿忽然起火,世宗比较M信,认为这是上天的指示,于是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杨廷和虽然获胜,但他总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上,自己也惴惴不安,不久就辞去了官职。大礼议之争告一段落。
伏哭左顺门
嘉靖三年(1524)正月,已升为南京主事的张璁与另一主事桂萼上书,请求正大礼。他们主张称孝宗为皇伯考(即伯父),兴献帝为皇考,兴献王妃为圣母。这正中世宗下怀,世宗决心重新议大礼。
在讨论中,附和桂萼、张璁观点的人越来越多,世宗决定召两人入京。时任礼部尚书的汪俊极力反对桂萼的意见,并授意两位言官上书据理力争,惹恼了世宗,两位言官被撤职。汪俊只好退步,同意在尊号中加入“皇”字。但世宗对此结果并不满足。
四月,世宗下令追尊自己的父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和“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另外立庙祭祀。但桂萼又上书指出,“本生”两字应该去掉。皇帝追尊自己的父母乃名正言顺,理所当然,这些话都说到了世宗心里,世宗越来越厌恶朝中不允许追尊自己父母的那些大臣。
翌年七月,世宗在左顺门召见大臣,说章圣皇太后的尊号要去掉“本生”两个字。大臣们愕然,不知为何皇帝又突然抛出这个问题,一时难以应对。这时,张璁、桂萼等人站出来指责礼官欺君罔上,结党营私,言辞机烈,理直气壮。
大臣们马上开始反抗,纷纷递上奏折表示反驳,世宗全部不理。早朝结束后,大臣们仍聚集在一起商量对策。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站出来说:“当年成化皇帝(即明宪宗)让群臣商议慈懿皇太后的葬礼,姚夔率领百官伏哭文华门,成化皇帝不也改过来了吗?”他指的是宪宗执政时,主持钱太后(即慈懿皇太后)的葬礼。群臣主张钱太后与英宗合葬,另一位太后却反对。群臣在文华门大哭,从巳时(9时到11时)哭到申时(15时到17时),宪宗才勉强同意了群臣的意见。
杨廷和的儿子、翰林编修杨慎也机动地说:“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就在今天!”
这句话彻底煽动了大臣们的请绪。编修王元正、给事中张羽中等人张开双臂,拦住退朝的大臣,高声喊道:“万世瞻仰,在此一举!有不力争者,共击之。”
两百余名朝廷官员集结起来,跪在左顺门外大哭,哭声震天。有人一边哭,还一边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
世宗听到后,命太监传令,让大臣们退去。不料,大臣们跪伏不起,要世宗一定给他们一个答复。世宗再次劝他们回去,大臣们还是不听,从辰时(7时到9时)一直跪到午时(11时到13时)。
终于,世宗发怒了。他派锦衣卫将为首的八个人逮捕下狱。杨慎和王元正见状,拍着大门大哭不止,群臣纷纷落泪。世宗震怒,又抓了一百三十四人入狱。职位高一些的人听候判决。
几天后,参与伏哭左顺门的官员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杨慎等人都被流放到边疆,四品以上的官员被夺去俸禄,五品以下的一百八十名官吏则遭受杖刑,有十六人受刑太重先后死去。这成为大礼议之争的高潮。
这件事后,原来不赞同世宗做法的官员也逐渐被迫屈服,不敢再进行争执,史称“衣冠丧气”。这场礼仪之争以世宗的胜利而告终。而众多官员遭受惩罚,士人的气节遭到严重挫伤,也是明朝走向衰败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