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长城是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武装的一道屏障。但是中国古代那么多朝代,到底那些朝代用过长城,哪些没用过呢?
我国文明发源较早,早在四千多年前便已经出现了城郭。城郭在抵御外敌时能起到很好地防守作用,因此被各个时期的王国大量修筑。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实在频繁得可以,各国都在财力允许的前提下修筑了距离不等的长城。最先起步的楚国在今河南地区构筑的方城。接着是齐国,齐长城主要防御的是其南边的鲁国。之后各国,尤其是秦赵燕等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的国家也修筑了简单的长城。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蒙恬率领30万大军北击匈奴,夺取了河套地区,之后又动员大量民工将原有各国的长城连起来西起临泺,东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秦长城修筑后不久,秦朝便亡。之后的西汉在秦长城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固和修缮以抵御匈奴进攻,长期驻守长城沿线的汉军人数不下三十万,而在此之外还有多达六十万的屯田卒。汉长城地带无疑是当时整个世界军力最密集的地带。
西汉之后的东汉和三国时期的魏国以及之后的西晋,都利用长城来保卫中原地区。
不过西晋灭亡后,原来的中原王朝南渡长江,开始了东晋王朝。东晋国防线在秦淮一线,显然是用不着长城了。而北方相继处于十六国的乱世,各国本来就是游牧民族,自然也就没了使用长城的必要。
到北魏时期,北方出现了长期统一的王朝。北魏虽然前身来自草原,可其入主中原后,北方再度兴起的游牧民族对其烧扰也很严重,因此北魏反倒修起了长城。之后的东魏、北齐、北周也都在使用着长城。
到了隋朝,由于面临突厥的严重威胁,隋朝先后动用了上百万人修筑长城。由于隋朝前期的军力比较强大,因此突厥倒也没能占到多少便宜。
之后的唐朝最初也面临着突厥的严重威胁,不过唐朝却始终没有大规模使用过长城,仅有在河北小规模修筑了一段。这主要是唐朝时期奉行主动进攻战略,草原部族尚未形成强大集团,便遭到唐军打击或者肢解,始终难以对中原构成有效威胁。
不过唐末和五代时期,中原军力衰微,兴起的契丹轻而易举在儿皇帝石敬瑭手中拿到了幽云十六州这个原长城地带。这导致了北宋长期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北方骑兵只要开出幽州城便能直接杀到黄河边上。
但是无论辽还是金,在其统治重心转到华北农耕区后,他们也在边境修筑一定的长城抵御另外的游牧民族。
到了蒙古和后来的元朝,由于他们本来就是被防御的对象,自然也就用不到长城了。
不过明朝建立后,由于北元的势力仍旧强大,而且在多次清扫后仍未能消灭对方因此被迫重新修筑长城。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动用约200万—300万人在累计200年内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8851.8千米的长城。
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明时期的长城。因为后来的清朝最初同样也是长城的防御对象,当它统一全国后长城也就没了使用的必要。不过,在清朝原来长城的重要边镇仍是重兵驻扎,所以说当时长城虽然不用,但这个体系却仍然存在。
如今的长城自然已没有军事防御的用途,但却成为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