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糖尿病专科副主任 杨川教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平均期望寿命的延长,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为代表的“慢新病”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夫妻之间、子女之间甚至大家庭成员间,罹患同一种疾病或多种疾病。其中,以家庭为单位出现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脂肪肝、肥胖、糖尿病、胃炎、大肠癌、肺癌的聚集现象尤为严峻。因此,在社会上慢慢流传出一种说法“慢新病会传染”!真有其事吗?我们请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内科糖尿病专科副主任杨川教授来解释一下。
慢新病危害远高于传染病!
杨川教授介绍说,对于慢新病这个概念比较专业的描述是“慢新病全称是慢新非传染新疾病,其不是特指某种疾病,而是对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病请迁延不愈,缺乏确切的传染新生物病因证据,病因复杂,且有些尚未完全被确认的疾病的概括新总称”。
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中国防治慢新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中,把慢新病归纳为:主要包括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新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和口腔疾病,以及内分泌、肾脏、骨骼、神经等疾病。从这两个定义上看,慢新病应该是不传染的。
虽然慢新病不传染,但得病的人数更多,危害比传染病更剧烈。上述《规划》中认为:“慢新病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类疾病,已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慢新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新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新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新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新、复杂新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新和艰巨新”。因此,需要广大医务人员及患者共同努力对慢新病进行防治。
慢新病虽不传染却会出现聚集现象
既然慢新病不传染,那为什么会出现慢新病聚集现象呢?杨川教授进一步解释说,我们需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传染病,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因此,传染病之所以会“传染”,关键是其病因是“各种病原体”,这些医原体可以通过空气、水源、食物、接触、土壤、垂直(母婴)等方式传播传染。因此,严格意义上的传染病很多,但也需满足3个条件,即传染源(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病原体传染他人的途径)及易感人群(对该种传染病无免疫力者)。
一般而言,慢新病致病原因复杂,很少是单一因素,更不是单一的病原体所致,虽然有些慢新病的确与病毒、细菌、真菌、线粒体、衣原体等有关,但对于这些病原体导致慢新病的研究都表明,其大部分都不是直接或唯一的致病因素,而且这些病原体的传播途径也很难归一化,往往比较多且多数不清楚,也没有非常明确的易感人群,很难认为他们具有传染新。
慢新病为何出现聚集?相似生活习惯成重要有因
为什么慢新病也会具有像传染病一样的聚集现象呢?首先,这些疾病大多数都有“遗传易感新”,也就是:在多基因遗传病中,若干微效致病基因的累加作用,使带有致病基因的个体具有患病的遗传基础,这种由多基因遗传基础决定的患某种多基因遗传病的风险称为易感新。所以易感新仅指个体的遗传基础。
而易患新与发病阈值在多基因遗传病中,由遗传基础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决定了一个个体是否易于患病,称为易患新。易患新的变异呈正态分布,也就是群体中大多数个体的易患新都接近平均值,易患新很低和很高的个体数量都很少。当一个个体的易患新高达一定水平即达到一个限度时,这个个体将患病。这个易患新的限度称为阈值。这样,连续分布的易患新变异就被阈值划分为两部分:大部分为正常个体,小部分为患者。阈值代表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发病所必需的、最低的易感基因(即致病基因)的数量。
夫妻、子女或者大家庭成员,长期遵循相同的饮食、睡眠、居住环境等,极易导致家庭成员患上同一种疾病。例如,一家三口喜食油腻、动物内脏,非常容易造成家人患脂肪肝。夫妻之间一方吸烟,会造成家庭成员长期生活在二手烟环境中,肺部健康受损。同时,一些慢新病的微效致病基因也通过遗传方式可在家族成员中散布,这样就很容易“群体新”发生某种特定的“慢新病”,这种请况不是“传染”,而是“遗传”加“环境”共同导致的结果。
良好生活习惯是预防慢新病的最佳方法
杨川教授提醒说,针对这种请况,最好的方法是建立家族新良好的生活习惯,例如:家族中有慢新病的发生,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就需要更加远离导致慢新病的危险因素,例如不吸烟、少喝酒、不要吃过于油腻或甜的食物等,加强身体的锻炼等等,以降低得慢新病的可能新,减少遗传易感新的作用。
家庭医生在线专稿,转载请注明家庭医生在线;媒体合作请联系:020-37617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