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层级的高校给特定期刊论文的平均奖金额度(每篇),图表中的数字为给论文第一作者的全额奖金
同样是一篇发表在美国学术期刊PLOS One的论文,在第三层级的大学平均会给出1661美元奖金,但在第一和第二层级分别只有401美元和783美元,分别约只有第三层级的四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一篇《自然》或《科学》论文最高可获165000美元奖金
研究人员回顾了中国高校现金奖励论文政策的历史。大约在1990年,南京大学物理系推出了中国第一个类似的奖励政策。最初,一篇WoS论文能获得25美元的奖金,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这笔金额增长到60至120美元。作为第一个将WoS纳入科研评估的中国大学,南京大学在20世纪90年代,连续七年占据中国大学在WoS上论文发表数量的排行榜首位。
研究人员搜集到此后近20年共168项公开的现金奖励政策,他们发现,中国高校对每篇发表在WoS所收录期刊上的论文,提供30美元到165000美元不等的奖金,金额在过去十年中不断增加。
并非论文的所有参与者都可以获得奖金。168项现金奖励政策中,12项政策对作者身份没有特定要求;13项政策显示,只要发表的论文符合奖励政策,非第一作者可根据贡献获得相应比例的奖金,例如第二作者获得一半奖金;25项特殊政策则规定,非第一作者的论文只有发表在非常出名的期刊,如《自然》、《科学》,才能获得奖金。除此之外的118项政策显示,一些大学只向第一作者提供奖金。
在这些查询到的现金奖励政策中,几乎所有的政策都将有资格获取奖金的对象设为:被WoS收录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但也有部分大学同意:在EI索引(Engineering Index,美国工程索引,独立于WoS)所收录期刊上发表的论文,也能获得小额奖金。
并不是发表在被WoS收录的期刊就会得到一致的奖金,具ti还要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分区。论文发表在影响因子较高、位于一区/二区的期刊,会得到更多的奖励。反之,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位于三区/四区的期刊就没有那么高的奖金。
四种奖励标准的变迁
总ti而言,过去十年,中国高校对论文的平均奖金额有所增加,但对发表于低影响因子、位于三区/四区期刊的论文的奖励有所收紧,金额有所减少。
所谓三区、四区期刊,其实是参照了中科院对期刊的四个分区。在原先汤森路偷的期刊分区基础上,中科院加以细致的改动,将各领域内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按照前5%、前6%-20%、前21%-50%、后51%-100%,划分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期刊。
研究人员根据168个样本,将中国论文现金奖励的衡量标准归纳为四类:以论文数量算,每篇论文奖金一致;以影响因子高低决定奖金多少;以中科院的期刊分区来决定奖金多少;以论文被引用的多少来决定奖金。
研究人员发现,在1999年,“按数量算,每篇一个价”尚是不二的标准,但近年来,中科院的期刊分区成为主要标准,其他三种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