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2日,陈行甲发文《再见,我的巴东》,宣布辞任巴东县县委书记。
这位湖北官场明星“急流勇退”后,沉寂近半年时间,宣布人生下半场专职做公益。
谈起从政前的高考和大学岁月,陈行甲有些机动,在办公室里搓着手掌,来回转了几圈,“好,好,我喜欢这个话题。”
他说,这个话题,能回答这些天被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为什么放着好好的官不当,要跑来做无职无权的公益?”
“因为有些选择,和青春有关。”1971年出生于湖北农村的陈行甲,21岁从湖北大学毕业。他觉得,在充满理想主义的年代,大学塑造了他的新格,辞官投身公益接近他“最初的理想”。
“成了公家人”
1988年7月7日,我走进考场。那天,天气很热。老师在考场走道里摆了几盆水,水里放着冰块,给我们降温。
但还是有人顶不住,第一场考语文,考到一半的时候,有个考生被老师搀扶出去,我看到那个考生流着鼻血,不知道是因为紧张,还是因为闷热的天气。
那时候,高考制度没有改革,比现在难多了。以我就读的兴山县高中为例,我们上一届考生理科一百多人,录取不到十人,文科几十个人,录取不过两三人。
考大学,是名副其实的独木桥。用老百姓的眼光看,过了桥,你的人生就成功了,国家包分配,成了吃公粮的人,一辈子衣食无忧。
考试前,老师鼓励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考上大学,命运就改变了。我不太明白改变人生到底意味着有哪些改变。因为我认识的世界,只是我的县城,我认识的最厉害的人,就是老师。还记得我的化学老师万保知,不用拿教科书,总是经神饱满,上课铃响了,开始在黑板左上角板书授课,下课铃响的时候,他刚好在黑板右下角写完最后一个字,说完最后一句话。我认为,以后能在县城当个老师,就很厉害。
为了改变命运,我学了理科。我个人喜欢文科,因为我喜欢读历史,写作文。但文科升学率低,学校为了保证升学率,建议我们理科成绩好的学理科。
那时候考大学的衣望比现在还强烈,虽然改革开放了,但我的家乡是山区,上大学,是唯一的上升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