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一来,手机制造商的成本上去了,正所谓“羊MAO出在羊身上”。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手机制造商就会把压力转至用户身上,手机售价也就上涨啦。
当然也有不少手机厂商仍然在继续坚守“价格战略”,只不过这里的“新价比”也就变味了,这时配置缩水、虚假概念、炒冷饭等就大肆出现,比如伪双摄(两个独立单摄模组,也无独立ISP芯片)、伪快充(缩水的充电头充电线,也没有匹配独立快充芯和快充电池),iPhone 7因“毫无创新”而出现市场份额连续缩减,三星为实现创新目标在进度与成本的限制下遭“大跟头(Note 7爆炸门)”。
虽然,通过阉割配置、虚拟概念等方式,的确可以让手机厂商控制其成本,但这对手机行业来说同样不是好事。而且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成熟,消费者更期望手机制造商能够推出物廉价美的产品。
层层递进——国产手机均价B近三星 三星看齐苹果 iPhone售价或迈向1000美元
市场调查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第3季度,中国主要手机制造商华为、OPPO和VIVO三家智能手机平均单价为184美元(约合人民币1262.24元)。其中,华为手机的平均售价为218美元、OPPO为186美元、VIVO则为148美元。
作为对比,两家主要国际手机品牌苹果和三星的平均售价则为:苹果均价617美元,三星均价222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