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中国古代王和公谁大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王公贵族,中国古代王和公谁大?只有皇室宗亲才能封王吗?
现在人们常以“王公贵族”来形容指身份高贵的人,那么在中国历史上,王和公谁大呢?
有人想当然,说王一定比公大,其实并不一定的,要看具体是哪个历史时期。
1、西周时期:王是指天子,也就是天下共主,只有一位,王以下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比公大一级。
2、春秋时期:王和公的称呼开始混乱起来,当时各诸侯国国君名义上都是东周天子的臣子,按礼制应该只有东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是春秋五霸却出现了一个“王”—楚庄王,其余的四霸仍然是“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和秦穆公。除了楚国,吴国和越国也自称为王,最为大家熟悉的当属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但此时楚吴越三国虽违制称王,但其君主地位和其它诸侯国的君主并无高低之分,而此时诸侯国君各种称呼都有,包括公、侯、伯、子、男,比如《春秋》就有记载鲁僖公二十一年的诸侯会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3、战国时期:不单楚吴越,其他有本事有野心的诸侯国君也开始称王了,尽管他们名义上还是承认周天子为主。而弱小的诸侯国君还只能称公侯伯等,此时诸侯国君主的“王”和“公”地位还是平等的,差别只在于其统治诸侯国实力不同而已。
4、秦朝时期:自秦开始,皇帝才是天子,王比皇帝低一等级,秦末战乱,陈胜率先称王,接着六国开始复国运动,各国各自称王,当时最有影响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5、汉朝时期:刘邦曾分封八个异姓王,其中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全部被扫除,之后就只有同姓诸侯王了。汉朝王爵以下不设公爵,直接就是侯爵了,而公爵称号的只有王莽的“安汉公”和曹草的“魏公”,而曹草后来又晋封为“魏王”,可见王是比公大的。
6、魏晋时期: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从此到清代各朝代的爵位制度虽喝有调整,但王、公、侯三级却基本都是有的,王比公大,公比侯大。
7、封王谨慎:古代各朝皇帝对“封王”一事是非常谨慎的,对王爵人数控制比较严格,而且多数是分封给皇室宗亲,或者追封去世的功臣,比如明代魏国公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等,而对于在世的功臣一般只会封公封侯,偶有例外,比如宋代时柴郡主所在的柴家就是异姓王,但这是宋太祖赵匡胤补偿给后周恭帝柴宗训的。
8、混乱封王的特殊请况:元代、清代以及各个短命政权则对封王相对比较随便,元代时封藩王非常复杂,包括四大汗国的可汗,也包括宗亲、驸马等,清代时则不单宗室可以封王,蒙古贵族和功臣也可以,比如迎清入关的吴三桂就被为平西王,而各个短命政权的王就更不值钱了,比如太平天国一开始永安封王只有六人,但后期却是混乱不堪,大小王加起来居然有两千七百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