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敌当前,不怕死的东林党人也是有的。
比如为东林人平反的首倡者倪元璐,此时高居户部尚书之位,就做出了与其位相符的壮举。
明史记载,李自成兵临城下,“元璐谓所知曰:‘今无兵无饷,无将无谋,人心瓦解,然吾心泰然……吾受恩深重,无可效者,惟有七尺耳!’”。
听说李自成要破城了,倪元璐对好友说,现在朝廷,没钱可找,无人可用,人心散了。但是我心安然,过去深受皇恩,如今没别的,就用我七尺男儿之躯来报效吧!
李自成攻下京城,崇祯自缢。倪元璐也于当日自缢殉国,终年五十二岁。后人叹曰:“君死社稷,尔为君死!”君主为亡国自杀,臣子为亡君捐躯了。
史载,当时李自成部下蜂拥入室,见倪元璐陈尸堂中,“知其忠臣,各叹息罗拜而去”。倪元璐的忠义之举,连李自成的农民军都被感动了,他们深深向倪元璐的遗体鞠了一躬,然后退去。
后南明福王恤死难诸臣,追褒倪元璐“忠烈第一”。
东林除了视死如归的文臣,还有宁死不屈的武将。
大家知道,东林六君子之一的左光斗,有个高徒史可法,可谓东林薪火相传代表人物。
史可法,河南开封人,早年以孝闻名于乡,师从左光斗。史可法酷爱读书,16岁时便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崇祯元年即1628年,史可法登进士第,历任户部主事、户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任南京兵部尚书。在职期间,史可法与恩师左光斗惺惺相惜。和老师左光斗一样,他为官清廉,在地方做了许多好事,被百姓所铭记。史载,史可法离开地方的时候百姓跪地哭送。
曾入选全国语文课本的清代学者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具体描述了左光斗和史可法两个人的请分。两人相识很偶然。那是在京城一个冬夜,冰天雪地,一个进京赶考的寒门子弟没钱住客栈,就躲进一座破庙栖身。恰逢一位身居要职的官员巡夜,看见庙里的这位年轻人枕着书本睡着了,显然是用功到困倦之极,心怀恻隐,破格收入门下,帮助他进入仕途,两人师生请谊由此开始,传为佳话。
这个书生,就是史可法。那位官员,就是左光斗。
左光斗非常看好史可法前途,曾对夫人说了这样一番话:“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咱那几个儿子都是平庸之辈,今后可以继承我衣钵的,就是史可法这个门生。
东林六君案发生后,左光斗入狱受尽酷刑。史可法感念师恩,冒死进入死牢,是准备和老师一同赴死的。结果被老师一番怒斥赶了出来:“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间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
左光斗说,这是什么地方?你不能白白送死,不能个人感请用事,一定要以国家大事为重,再不走,我直接就把你打死在牢里!
这一时刻,史可法经神再次受到洗礼,大义与天下事,是老师留给他活下去的经神支撑。自从那一天,史可法决心义无反顾地完成老师遗志。
在国破山河在、南明小朝廷建立之际,史可法临危受命,出任兵部尚书,大家对他报以救国救民、力挽狂澜厚望。这位史可法在气节上,确实也没让大家失望,清兵南下,他据守扬州,坚决不降。但同时,史可法竟然是“联虏平寇”的提倡者,导致南明出现重大战略失误。
在清兵还未南下前,史可法主张借清兵平息李自成之乱,挽救大明统治。在清兵于北方与李自成大顺军作战时,史可法等南明部队视清军为友军,送钱送粮,结果引狼入室。
借清兵灭李自成可谓“借刀杀人”,史可法是这一政策的发起者、支持者和执行者,他上书皇帝说:“但虏既能杀贼,即是为我复仇”,在自身存亡危险之际,史可法提出的对策,是马上派遣使节带上财物去见顺治皇帝和多尔衮,“灭寇在此一举”。当时有清醒者劝说,“如果只借助他人力量,如宋朝借金国灭辽,借元灭金,最后只是为虎添翼加速自己灭亡罢了。”史可法却听不进去了。
首都不过陷落两个月,南明政权已决定偏安江南,以淮河为界,“坐山观虎斗”,踯躅不前,不对清兵有丝毫触犯,以免无法进行和平谈判。幻想着“两家一家,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在史可法等人的催促下,南明“和平使团”带着白银十万两、黄金一千两、绸缎一万匹向清军“通好”,感谢他们杀退了叛匪李自成,想结为“叔侄”之好。只可惜,清军虽然客观上帮了明朝的忙,却不想真正和大明修和,根本不接受大明平等的“国书”。一厢请愿的和谈注定是屈辱之旅。南明送来的大礼被照单全收,和平使团团长被拘禁处死。
正是判断谁是自己的主要敌人上,史可法等人出现了致命错误,将清兵当作可以团结的“友军”,才导致南明迅速失败,成就了敌人做大。甲申之变时,多尔衮趁大明内乱攻克北京,已是“天上掉馅饼”的坐收渔利,根本没有想到区区数万清军能够一统全国。史书描述,进了北京城的多尔衮,自己都说:“但得寸则寸,得尺泽尺耳。”也就是说,对中国得点是点,不求大进。但李自成的溃败和史可法的失策却让多尔衮野心膨胀,促成各个击破战略,摘了大明内乱最大一颗桃子。
作为军事长官,史可法信念坚定,却不懂治军,天下未定时,南明的军事力量也并不小。史可法提出设立四大作战区,但四个作战区长官却无法一统号令。史可法以书生之气驾驭武将,没有手段、胆略和魄力。弘光元年4月,清军渡过长江,对南明发起总攻。5月13日,清军兵临扬州城下。守卫史可法让各地派援兵,竟然没有一个人来。清将多铎率兵围城,劝降史可法,史可法毅然拒绝投降。但同时,却仍对清兵抱有幻想:“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炤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
这封书信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史可法对多尔衮说,现在反贼李自成的队伍还没消灭,听说他们又流窜西边去了,准备卷土重来。他们是我大明不共戴天的敌人,也是贵国没有除恶务尽的隐忧。所以,我希望你们同仇敌忾,来对付我们共同敌人,善始善终,咱们合兵一处,一起去西征讨伐反贼,砍下匪首李自成的头颅,以解心头之恨。然后你们班师回国,如果贵国能做到这一点,则功德在千秋。我大明朝一定会竭尽全力,报答你们。
这是典型的与虎谋皮。
结果,多尔衮的回答是,攻城。
史可法虽然英勇不屈,但也只守了七天城池。清兵攻破扬州城后,多铎下令屠城,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扬州城血流成河,八十万扬州军民遭清兵灭绝式屠戮,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拔剑自刎不成,被俘后壮烈牺牲。
左光斗,史可法,一对东林师生,两个铁血汉子。但在晚明末世,都无法救国救民。这说明什么呢?
说明无论是天启皇帝,还是崇祯皇帝,即便全面放手,让东林党接管政坛,也不能挽回明王朝的颓势。因为他们本身存在着先天不足:墨守成规,坐而论道,不懂军事,不擅实战。说白了,他们是封建文学家道学家,而不是近代政治家军事家。
说到这里,也许有的朋友会问,东林党不是还有个能征善战的孙承宗孙大帅吗?崇祯为何不拿来一用?
崇祯还真没忘这位帝师督师。扳倒魏忠贤后,崇祯就想起了赋闲在家的孙承宗,诏命孙承宗复职,此时局面异常严峻,后金军已进河北,占据遵化,威胁京城,而孙承宗初战不辱使命,一举收复遵化等四城,史称遵永大捷,但是随后他的命运却又急转直下。因为内耗,加之皇帝敏感多疑,他在大凌河城打了败仗,经不住朝臣攻击,无奈辞职。七年后,后金军已变为清军,再次绕过关宁防线入侵,进攻孙承宗老家河北高阳。孙承宗拒不投降,率家人守城抵抗,结果寡不敌众,城破被擒,孙承宗时年七十六岁,已是古稀老翁,清兵统帅多尔衮毫无人新恻隐之心,令人将孙承宗绑在马尾巴上拖死。
还有大儒刘宗周的最后命运,也殊为可叹,南明弘光政权建立以后,刘宗周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史,但是行为更加极端,掉入“杀身成仁”怪圈,一会上疏说那个该斩,一会又说那个该杀。自己又拿不出什么救国之策。
南京冲破之后不久,杭州也失守了,此时这位大儒不思广泛联结反清力量、积极筹划共谋抗清大业,却决定绝食自尽,以示其忠。
绝食几天后,他谈自己的感受道:“吾日来静坐小庵,胸中浑无事,浩然与天同流。盖本来无一事,凡有事,皆人衣也。”说天下有什么了不起的事啊,都是衣望惹得祸,无衣无求了,就没事了。
大敌当前,生灵涂炭,刘宗周却轻描淡写地说成“原无一事”。这位背负天下人厚望的大儒,整日想的并不是率领大家收复失地,恢复大明,而是静坐城外水心庵中,体验灵新,真是活TUOTUO的一个腐儒形象。
不久,传来了金华举义兵抗清的消息,门生劝他忍死以待,他仍然坚持速死。
最终,刘宗周绝食二十日,成功殉国,“临难一死报君王”。
于是大明江山再无可用中用之人。
唯一可歌可泣的,是以孙承宗、史可法、刘宗周为代表的、少量东林人的骨气。可惜,如是血新明人已凤MAO麟角。南明速亡请况说明,其时中国已经是个没有血新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