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了解:清代官帽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清代官员帽子上的小珠子有什么用?看似不起眼,放在现在非常值钱。
清代是满族建立的具有鲜明民族特SE的全国新政权,作为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清贵族结合以往的民族特SE,融合千百年来的汉族文化,在很多方面都形成了具有时代特SE的文化传统和制度。
01
清代初期,满族的统治地位还不牢固,由于满汉之间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文化方面的强烈冲突。因而,要形成一种被大众接受的冠服制度,对维护统治阶级的地位十分重要。
清代在没有入关之前,作为游牧民族,满族人在服饰上没有任何等级制度的概念。但是,满族入关后,统治者从服饰制度上开始进行大改革,清王朝中浓郁的异域风请改变了整个时代的着装风格,进而影响了近代的中国服饰文化。
在冠服制度中,统治阶级通过冠服的SE彩、图案、材质等方面,区分一个人的身份等级和地位象征,同时朝堂上衣冠的每个细节都是身份和荣誉的标识,服饰制度的改革在清政府朝堂上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在清代之前,一旦某个政府官员做错了事请,人们通常就会说他头顶的乌纱帽不保了,因此只要一提到乌纱帽这个词,大家肯定就了解这个人是一个当官的。清代以后,官员佩戴的帽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演变成了后来的顶戴花翎。
“顶戴”是对清代官员官帽的冒顶和上边配饰的统称,也经常被人们称作是“顶带”。帽子上边的装饰通常是用玉、金、银等制作成托座,并用丝质帽纬装饰托座的低端,上边再镶嵌珍珠宝石。关于冒顶的制度,始于元朝,只不过到了清代被发扬光大了。
“翎”是清代特有的冠服配饰,也被称为“翎子”,制作翎的原材料都是动物的羽MAO,用孔雀的尾巴制成的叫作“花翎”,把鹖鸟的羽MAO染成蓝SE制作而成的为“蓝翎”。“顶戴”和“翎子”与穿着者的官阶有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顶戴花翎也成为清代服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02
根据清代冠制,礼帽分为“暖帽”和“凉帽”。“暖帽”通常是秋冬两季佩戴,从八月戴到来年二月。“凉帽”是春夏两季佩戴,佩戴的时间从三月至八月。暖帽大多为黑SE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凉帽通常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面罩上罗纱。
不论是暖帽还是凉帽,帽子顶上都有红SE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为了区分官品,顶珠的颜SE和材料有多种,从一品到三品,官员们帽子上的顶珠材料依次为:红宝石,红珊瑚,蓝宝石。从四品到九品,分别为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音文镂花金,阳文镂花金。
如果帽子上没有顶珠的人,他们没有任何的职级,被称作是“未入流”。而且,我们经常会在影视作品中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朝堂之上,皇上一生气就会说出摘掉他的顶戴花翎,那么这个官员帽子上顶珠也就不保了。
当初放在清代官员帽子上面的顶珠,对于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依旧是价格不菲、极其稀罕的宝物。
就拿红宝石来说,不仅外表看着雍容华贵,而且数量也是极其的稀少,一直都受到世界上很多皇室贵族的追捧,每一克红宝石价格甚至超过钻石。所以,在当时的清代,也只有一品大员的帽子上才能有资格镶嵌上红宝石。
03
关于红珊瑚和蓝宝石,虽然这两种材料的稀有程度不如红宝石,但是它们的珍贵程度,依旧不是寻常百姓人家可以随随便便接触到的。从现在的珠宝市场上对比发现,红珊瑚的价格略高于蓝宝石,现在一克红珊瑚的价格已经超过五千元甚至接近上万元,而蓝宝石的价格比现在的黄金价格略高。
从四品官员一直往下,他们帽子上顶珠的材料就不是什么稀奇之物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是有能力购买和拥有的。所以,在当时三品大员的官位已经是很多为官之人想到不敢想的,官阶位列二品和一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这种顶戴花翎的独创新进一步凸显了满族自身以及其统治者的民族自信,也体现了清代的朝堂之美,才能为后人保留了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