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李莲英之死,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据史料所载,“阉人”这一特有的群体并非古代中国的“特产”,早在公元前21世纪的苏美尔人城市“拉加什”中就有“阉人”的记录,但这一发源于国外的特殊群体却在中国古代的封建社会中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据《周礼》所载,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建立了宦官制度,从此历朝历代都将其沿袭下去,直到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将紫禁城的最后一批太监赶出去后,这一制度才算是彻底终结!
古代王朝设立宦官制度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避免男子Y乱后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监这一群体成了一股特殊的政治势力,尤其是当皇帝利用太监来对抗外戚时,就可能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所以尽管太监出身卑贱,但历史上还是出现了不少“手眼通天”的大太监,比如赵高、王振、魏忠贤,还有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李莲英。
李莲英是距离我们最近,也是我们最熟悉的大太监
据《清史稿》所载,李莲英原名李进喜,出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咸丰五年因家庭所迫净身为太监,先入郑亲王端华府,次年被送进皇宫,先后在奏事处和景仁宫当差,同治三年被调到长春宫侍奉慈禧,因为梳头梳得极为漂亮,逐渐得到慈禧的赏识。
但当时慈禧身边最受宠的太监并非李莲英,而是安德海,安德海被杀后,李莲英才一跃而为慈禧身边的第一红人,慈禧为其赐名“连英”,后人则称其为“莲英”。
李莲英身无长技,也没有多少文化,办事也不见得多么得体,唯独最擅长揣摩人心,逢迎上意,恰好慈禧就吃这一套!慈禧早年孀居,守寡多年,虽然大权在握却难免会有孤独寂寞,黯然伤神的时候,每当这时,只有李莲英才能使慈禧开心起来,所以在慈溪掌权的半个世纪中,她身边的宫女和太监换了一茬又一茬,唯有李莲英“稳如泰山”,恩宠不衰,始终陪伴在慈禧身旁,成为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慈禧为了他甚至不惜打破“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的皇家祖制,封他为正二品总管太监!
宣统元年,慈禧病逝于仪鸾殿,李莲英在送“老佛爷”最后一程后,选择了告老还乡,隆裕太后念其劳苦功高,赏赐无数金银财宝,并特许他以“原品退休”,这意味着他每月还能领到不低的“退休工资”!
宣统三年,李莲英去世,隆裕太后下令将其风光大葬,墓葬就选在恩济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最有权势的太监就此成为“过去式”!
李莲英去世,关于他的“传奇”本该就此落幕,但事请却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李莲英去世后被葬在恩济庄,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墓葬所在地逐渐被“夷为平地”,上面建起了学校,1966年,学校草场扩建时,工程队在草场的角落发现了李莲英的墓葬,当时正处“十年特殊时期”,李莲英这一封建腐朽的“代表人物”自然会受到清算,于是学校师生们决定破开他的墓葬,让他接受人民的审判!
为了打开李莲英的墓葬,师生们请工程队协助,然而没想到李莲英的墓葬异常坚固,“三合土”下面竟然还有好几层花岗岩,工程队报废了好几把大锤都没能破开墓葬,最后还是在当地一位长者的指点下,才绕过花岗石,直捣黄龙,打开了李莲英的墓B!
当李莲英的棺木被打开后,一位老师被委派清理馆内的陪葬物,当他下去之后,发现李莲英的尸骸上面还盖着一层被子,他将被子用手一掀,意料之中的骸骨并未出现,下面空荡荡的,老师吓得大叫一声,逃出了墓B!
后来有关部门的专家前来查看,证明师生们所发掘的确实是李莲英的墓葬,由此又牵扯出一个“千古谜题”:
李莲英究竟是怎么死的,为何会“身首异处”呢?
其实关于李莲英的死因史料之中是有记载的,他的亲属亲口证明李莲英死于痢疾,虽然专家们对这一说法一直心存疑或,因为李莲英去世于春季,而春季并非痢疾的高发时期,很难将人致死,但由于证明之人是李莲英的亲属,所以也没人深究,然而李莲英墓葬的出现却证明他的亲属撒了谎,李莲英绝非正常死亡,而是死于他人之手!
那么究竟是谁对一个退休的老太监下此毒手呢?
人们最开始将怀疑的目光对准了当年主张“戊戌变法”的那批人,也就是后来的“保皇党”,因为是慈禧的原因才使戊戌变法不幸夭折,保皇党无法对抗慈禧,自然会迁怒于慈禧的心腹李莲英,然而史学家们深究之下却发现保皇党动手的可能新不大。
因为李莲英为人十分圆滑,慈禧和光绪都十分宠爱他,光绪帝更是叫他"谙达"(师傅),还夸他“忠心事主”,而他对维新变法也持中立态度,没有坚定的站在慈禧一边,慈溪因为此事还曾责罚于他, 所以保皇党并不仇视李莲英,没有理由对其下手!
也有人怀疑是贼人觊觎李莲英的财物,才暗中下手,将其杀害,但这种说法也有点说不通,就算是谋财害命,也没必要将李莲英斩首啊,还有李莲英明明是死于非命,他的亲属为什么要宣称他是死于痢疾呢?难道杀害李莲英的就是那些作证的亲属?还是那些亲属碍于某些人的权势不敢说出真相呢?
以上种种皆是后人猜测,如今时隔已久,恐怕李莲英的死因将成为一个“千古之谜”,永远尘封在历史中!
小结:
慈禧与李莲英在世时主仆请深,相伴半个世纪之久,没想到死后竟也有着相似的遭遇:慈禧尸身被孙殿英所毁,李莲英更是身首异处,死的不明不白,这也说明一个道理:“死后元知万事空”,我们还是要多多珍惜时光,珍惜眼前人!
参考资料:《周礼》《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