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五年(210年),曹草颁布《求贤令》,正式实行“唯才是举”的选官制度。曹草实行“唯才是举”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原因之一是阻止士族门阀的崛起,阻止士族门阀控制选官权,保证曹家在未来的曹魏政权中的统治地位。
然而从建安十五年(210年)到曹草去世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士族门阀的影响日益强大。曹草去世的当年,曹丕用有利于士族的“九品中正”代替了“唯才是举”。正始十年(249年),士族门阀的代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标志着曹魏的最高权力落入士族门阀的代表司马氏之手,也标志着曹草用“唯才是举”阻止士族门阀崛起的政治计划彻底失败,曹魏灭亡已经不可避免。那么魏武帝曹草的“唯才是举”为什么没能阻止士族门阀的崛起呢?接下来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东汉末年到三国是士族门阀崛起并主导社会的时代。而士族门阀崛起的条件主要有三个:一是在经济上控制了大量人口和土地;二是在文化上垄断了教育和舆论;三是通过掌握标准制定的话语权进而控制了选官,出现了所谓的“四世三公”。
曹草提出“唯才是举”就是剥夺了士族在选官标准上的话语权,进而阻止士族垄断选官权。但士族控制选官标准话语权的基础是他们垄断了教育舆论并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只要这个经济文化基础不改变,士族垄断选官权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特别是士族垄断了教育,导致“唯才是举”选出的官员也是士族占了绝大多数。正因如此,只针对选官话语权的“唯才是举”是注定失败的,只是曹魏三代帝王的个人能力推迟了彻底失败的时间,让司马懿在年仅七十时才发动了“高平陵之变”。
到了“高平陵之变”几百年后的南北朝,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战乱和纸张书籍的进一步普及,士族的经济实力大幅下降,对教育舆论的垄断也逐渐被打破。到了唐朝初年,士族门阀政治正式退出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