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时间长达长达500多年的东周,为何没有中兴之主?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朝代。西周覆灭后,诸侯拥立原先被废的太子宜臼为王,史称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周平王东迁以后,管辖范围大减,形同小国,而春秋时共有140多个诸侯国。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和兼并,天子不能担负天子的责任,经常要向一些强大的诸侯求助。在这请况下,强大的诸侯便自居霸主,逐渐在风头上盖过了周王室。
周考王时,国势益弱,分为东周国和西周国。周赧王八年(前307年),秦国借道东周攻打韩国,周人两边都不敢得罪,左右为难。东周国与西周国位于诸强国之间,不能同心协力,反而彼此攻杀。周赧王五十九年(前256年),西周国为秦国所灭,同年周赧王病死,周亡。七年后,东周国亦为秦所灭。
由此,对于存在500多年的东周,最终还是被秦国彻底消灭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500多年的时间中,东周几乎是越来越衰落的,也即没有一位力挽狂澜的天子。那么,问题来了,东周长达500多年,为何一直都没能出现一位“中兴之主”?
一
首先,在古代历史上,很多历经数百年的王朝,往往都会出现“中兴之主”,比如西汉的汉宣帝刘询,宋朝的宋孝宗赵昚,明朝的明孝宗朱佑樘等皇帝,都可以称之为“中兴之主”。但是,就东周来说,则一直没能出现一位“中兴之主”。
究其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点。一方面,周平王东迁导致了周朝立国根基的天子王畿(指周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大幅度缩水。众所周知,周武王姬发建立西周后,西周天子王畿西起宗周丰镐二京,直至成周洛阳,这可以说是当时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正是因为坐拥整个关中地区和洛阳盆地,这让西周时期的天子可以分封天下,并平定各地的叛乱。
在西周时期,西周天子直接掌握的地区,是远超其他诸侯国的。比如楚国在西周初期,只有五十里的封地,后来通过逐步兼并周边的诸侯国,这才成为疆域最为辽阔的诸侯国。但是,到了东周时期,因为周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一下子就损失了至少一半的疆域。更为关键的是,对于周王室丢掉的关中地区,可以说是周朝崛起的根基。关中南倚秦岭山脉,渭河从中穿过,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易守难攻,从战国时起就有“四塞之国”的说法,所以汉代张良用“金城千里”来概括关中的优势劝说刘邦定都关中。
二
当然,周平王丢掉关中地区,也是非常无奈的。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导致戎狄攻破了周朝的都城镐京。所以,这也导致关中地区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因此,周平王自己无法收复关中地区,只能将被戎狄占据的关中地区,册封给了秦国。毕竟,在周平王东迁洛邑的时候,秦国曾出兵护送,这让周平王必须有所表示。
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成周洛邑与宗周关中地区相比土地面积、人口数量等资源皆不如宗周,并且洛邑地区位于天下之中,四面被围,为四战之地,没有什么可以倚仗的关隘。在战国时期,魏国、韩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最终难免会走向衰落,反而是坐拥关中地区的秦国,逐步一统六国。
因此,非常明显的是,丢失了原先的镐京等地,让东周天子丧失了在资源上对诸侯的绝对优势,出现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转变。值得注意的是,在迁都洛邑后,周王室的疆域继续出现了缩水的问题。在春秋时期,晋文公因为平定周王室的内乱,所以周襄王将阳樊、温、原和攒茅四邑(在今河南省济源县、温县和修武县内)赐给晋国作为报答。
三
到了战国时期,东周因为地处魏国、韩国、秦国等战国七雄的包围之下,疆域更是遭到了逐步的蚕食。因此,整体实力上的不断下滑,促使东周王室缺乏出现“中兴之主”的土壤。另一方面,周平王得位不正,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周天子的权威。周幽王死后,申侯、鲁侯与许文公拥立原太子宜臼即位,是为周平王,与此同时,虢公翰也在地拥立王子姬余为王,称携王。周王室出现了“二王并立”的局面。
周平王得到郑、晋、秦、卫等诸侯国的拥护,因为周平王负有弑君杀父的恶名,不被诸侯认同,诸侯不朝见平王。公元前750年,晋文侯帮助周平王攻杀周携王,这虽然解决了周王室二王并立的问题,不过,这也削弱了周王室的权威。在古代历史上,皇帝一旦得位不正,自然难以让臣子心服口服。比如在秦朝时期,秦二世胡亥,就可以说是得位不正。因此,秦二世胡亥在位时,各地的叛乱不断,陈胜吴广甚至打出了公子扶苏的旗号。
同样的道理,周平王得位不正,也导致周王室难以获得了齐国、鲁国、秦国、楚国、晋国、郑国、卫国等诸侯国的认可。而在周平王之前,东周王朝默认了曲沃代翼、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等破坏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事件。对此,在笔者看来,周朝不能维护宗法制和分封制,也加剧了自身地位的下滑。等到徐州相王和五国伐齐的时候,战国七雄早已不拿东周王室当回事了。
四
最后,除此之外,东周历史上内乱频繁,这也是其没能出现一位“中兴之主”的重要原因。比如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发生子带之乱,周襄王不能平,求救于晋文公,文公诛叔带,遂为伯而得河内地。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襄王为晋文公所迫,于河阳践土会盟。再比如周惠王初(公元前676一前652年),发生王子颓之乱。周惠王夺大臣边伯等地园林为囿,作为田猎场所,因而边伯与王子颓共同作乱。周惠王放于温地,不久又逃到郑,国人立王子颓为王,郑杀王子颓,复送惠王入国。
还有王子朝之乱,这是春秋后期的历史事件。周景王初立嫡长子姬猛为太子。但王子猛生新懦弱,缺少威仪。而庶长子王子朝却有勇有谋,有王者风范。周景王衣废王子猛而立王子朝为太子,但大臣单旗等人竭力反对,认为太子废立乃国之大事,王位传嫡不传贤。周景王卒,大夫单旗、刘卷认为若立王子朝,他们必然失去权势,于是派剑客刺杀了顾命大臣宾孟,立太子猛(姬猛)为王,是为周悼王。
对此,在笔者看来,东周自身的内乱问题,不仅削弱了自己的整体实力,也让周边诸侯国获得了不断壮大自身实力的机会。并且,为了平定叛乱,周王室还不得不依靠晋国、郑国、齐国、秦国等诸侯国,这让周王室更加没有天子的威严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