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秦国上卿甘罗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上不乏少年天才,战国时秦国的甘罗便是其中的一位。自幼聪慧过人,十二岁便代秦国出使赵国,后被授上卿。
然而,之后正史便再无痕迹。关于甘罗的死众说纷纭,通过后人的推断及演绎,在少年“天才”甘罗陨落的背后能挖掘出一些值得引以为戒的东西,越是聪明人越要小心误入雷区。
01
恃才傲物、目中无人,易得罪同事领导
他比秦王嬴政小三岁,几乎与李斯同时入秦,同样拜秦国相邦吕不韦门下。
当时的吕不韦已是秦国的真正执政者,又广纳天下贤士,他与李斯同时能被吕不韦选中,又年仅十二岁便被授予上卿,可以看出个人才华是多么的出众,也能猜想大此时的他是多么的少年得志、心高气傲。
然而,才高之人往往会恃才傲物。在《大秦赋》里,甘罗第一次亮相便在吕不韦和众人面前表现出自信满满、盛气凌人的样子,他的周围可是来投奔相邦的天下各国之才,他的面前可是老成谋国、阅人无数的吕不韦。
首次亮相可能就已经得罪了周围的门客,而这些门之后都是自己的同僚。
目中无人的样子可能也已经让吕不韦心生厌恶:有何等的才华竟在我的面前如此嚣张!即便有,也只是我的一个门客!
有时候,聪明人更容易让自己的聪明遮住双眼,蒙住冷静判断的思维通道。
因为足够的聪明,所以恃才傲物,才会目中无人,而这样便很容易得罪了周围人,甚至是提拔任用自己的上司。
02
口无遮拦、盲目表现,易给自己挖大坑
战国时期,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搅动风云、掀起洪流之士,大有人在。然而,这些成功之人往往都是在最合适的时机向合适的人说了最恰当的话。否则,言多必失,容易给自己挖下大坑。
《大秦赋》里的一段对白值得深思。少年甘罗在吕不韦面前大夸自己,说自己堪比张仪苏秦,说相邦慧眼识才,说自己定能成大才。此时,吕不韦微笑着说“知己者难得,知人者可贵,治世之才,你尚需假以时日”。
《道德经》中讲: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了解他人的人是聪明,清楚自己的人才是智慧。
可以看出,此时的吕不韦已经看出了甘罗的狂妄自大,而此时的甘罗因为他的口无遮拦又在上司的面前失分不少。这样的坑,怎能轻易填上去。
适当地表露自己的意愿、谈论自己的志向本无可厚非,然而,这个度如果拿捏不好,便会显得口无遮拦、盲目表现,这样只会给自己挖下大坑。
聪明人应当将自己的聪明保护起来,用在合适的地方。甘罗确实聪明,聪明得让众人嫉妒羡慕;然而,甘罗也确实不明智,他将聪明表现得过于急切、过于显露,不知不觉已经为自己埋下了隐患。
03
自以为是、误判大局,易引来灭顶之灾
接下来,甘罗开始他高光的表演了。他自荐出使赵国,凭借过人口才和胆识获得赵国从燕国手中夺来的十几座城池,使秦国不费一兵一卒便坐收渔翁之利,通过这件事真正让世人展现了自己的才能,也获得了秦王的赏赐。
然而,后人分析这段历史时也指出,很可能就是出使赵国为甘罗引来了灭顶之灾。秦王嬴政有着灭六国、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而赵国却是秦统一路上的铁血对手,和秦国宿怨已深、征战不朽,秦王原本想着要和燕国结盟,共同对付赵国。结果,没想到中间杀出个小甘罗,收获了眼前利益却毁掉了整个大局。
或许这是吕不韦的布局,让甘罗使赵,放缓吞并之举;或许根本就是甘罗的立功心切、自以为是,但不管事出何因,都已经彻彻底底惹怒了秦王嬴政。别忘了,这位嬴政,也是少年天才,还是位政治天才。
《大秦赋》里的甘罗使赵归来后,对秦王说到 :“相邦慧眼识人,方有此次甘罗立功之机,甘罗所作所为,皆是相邦所想,相邦所想,也必是大王所愿”。
这位少年天才竟然在另一位少年政治天才面前说出这样话来, 吕不韦独揽大权,嬴政正为无权而愤懑,秦燕结盟又这样被破坏,秦王焉能不怒。
甘罗的错就错在自以为是,缺乏大局观念,以为换回城池就能受到大王的青睐,受到重用;以为吕不韦一手遮天,唯吕命是从便会畅通无阻;以为少年嬴政仍是无所作为的傀儡君王而已。
单位人同样值得深思,引以为戒。很多自以为干得漂亮的事请,是不是只是图了眼前的利益?是不是与单位领导得整个布局有所冲突?会不会因为短浅的收获会影响长期的政策实施?这些问题都想要认真考虑清楚。
当然,甘罗之死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推测,十二岁位列上卿后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其中真相已很难探究清楚。但任何事请的发生毕定有它的原因,我们从后人的推测,从影视剧的演绎中,能够悟到一些对自己有用的东西来,便算得上收获了。
聪明,便要真正地用在合适的地方,懂得谦虚谨慎,懂得适可为止,懂得戒骄戒躁,树立大局观念和全局意识,如此才能将自己的聪明真正发挥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