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李景隆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接下来趣历史小编为您讲解。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基称帝,李景隆以靖难第一功臣自诩,而朱棣也确实把他当作第一功臣对待。
朱棣称帝不久,便以李景隆有“默相事机之功”,授他为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不仅如此,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这让靖难诸功臣颇为愤愤不平,李景隆凭什么位居第一功臣?
朱棣以李景隆为第一功臣,自有其理由:
首先,李景隆和朱棣关系非同一般。李景隆的父亲是李文忠,李文忠的母亲是曹国长公主——明太祖朱元璋的姐姐,也就是说,李景隆是朱棣姑妈的孙子,那么,他自然就是朱棣的表侄。
其次,李景隆对靖难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兵至金川门,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燕军入城,这一举动直接导致建文帝的败亡,促成了朱棣的登基。
那么,如果李景隆没有开门投降,朱棣能否攻破京城?
或许能,但也有可能是,京城城高墙坚,朱棣一时半会根本攻不下,而在攻城期间,建文帝的勤王兵马正在源源不断赶到,到时,朱棣便会面临腹背受敌的不利局面,失败便在所难免。
李景隆的开门投降便显得尤其重要。正因如此,靖难之役平定后,朱棣对李景隆非常感机,屡加赏赐。
其实,朱棣重赏李景隆,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安抚勋贵之后。事实上,朱棣打着靖难的旗号造反,虽然获得了藩王的支持,但多数开国勋贵却支持建文帝,比如徐达之子徐寿辉,便是建文帝的铁杆忠臣。
朱棣称帝后,那些支持建文帝的勋贵之后难免担心遭到清算,忧患之下,他们很可能 做出过机的举动。所以,重赏李景隆这位曾效忠建文帝、攻打朱棣的靖难功臣,无疑可以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然而,李景隆的风光并没有持续多久,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突然变脸,褫夺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兄弟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
把李景隆视若恩人感机不已的朱棣,为何突然像与他有深仇大恨似的,要将他罢官抄家,且软禁其全家老少?
表面上看,是因为朝臣弹劾李景隆,说他图谋叛乱。朱棣将李景隆罢官后,又有大臣弹劾他“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其兄弟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
其实,稍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极可能是诬告。李景隆一个纨绔子弟,而且还是朱棣的手下败将,靖难之役爆发之初,他替建文帝带兵征讨朱棣,被燕军按在地上摩擦,试问,他怎么可能还有胆量造朱棣的反?
尤其是李景隆被罢官,赋闲在家,这时候,他必然是战战兢兢、忧心忡忡,自保还来不及,又怎么可能做大逆不道之举?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既然如此,朱棣为何还要相信大臣们的弹劾?
原因很简单,朱棣早就想对李景隆下手。靖难之役结束之初,朱棣对李景隆恩赐非常,固然是因为感机,但朱棣是何等雄才大略且新格多疑的君主,事后他肯定会重新审视李景隆这个另类的功臣。
李景隆对朱棣而言,固然有功,但对建文帝而言,那可谓是忘恩负义、无耻之尤。
建文帝对李景隆一直信任有加,视为心腹,予以重任,曾让他率领数十万大军征讨朱棣,便是最好的证明。李景隆兵败后,朝臣们纷纷请求建文帝诛杀李景隆以谢天下,但建文帝硬是顶着巨大的舆论压力,保全了李景隆。
朱棣攻入南京前,建文帝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方孝孺可是建文帝的老师,与建文帝亦师亦友,建文帝一向对他言听计从。可这一次,建文帝没有听从方孝孺,坚决不肯诛杀李景隆。
可以说,建文帝对李景隆有恩有请有义,李景隆但凡有点良心,都不应该背叛建文帝。可李景隆,却在建文帝最需要他的时候,打开城门,向燕军投降。
朱棣能瞧得上李景隆的为人?想到方孝孺忠于建文帝,宁可十族被杀也不愿屈膝投降,朱棣就更不耻李景隆的为人。
李景隆连对他恩重如山、义深似海的建文帝都能背叛,谁知他将来不会背叛自己?所以,朱棣绝不能让这样一个忘恩负义的小人得志!最后,李景隆被朱棣圈禁了近二十年,至死也没有获得自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